分斤撥兩的意思、分斤撥兩的詳細解釋
分斤撥兩的解釋
見“ 分斤掰兩 ”。
詞語分解
- 分的解釋 分 ē 區劃開:分開。劃分。分野(劃分的範圍)。分界。分明。條分縷析。分解。 由整體中取出或産生出一部分:分發。分憂。分心勞神。 由機構内獨立出的部分:分會。分行(俷 )。 散,離:分裂。分離。分别。
- 兩的解釋 兩 (兩) ǎ 數目,二。一般用于量詞和“個、半、千、萬、億”前:兩個黃鹂。兩本書。 雙方:兩可。兩邊。兩便(客套用語,彼此方便)。兩旁。兩側。兩袖清風。兩敗俱傷。 中國市制重量單位:十兩(一市斤。舊
專業解析
分斤撥兩是漢語中形容人過分計較微小利益或瑣碎事物的成語,核心含義為對細微之處斤斤計較,缺乏豁達與大度。以下從詞典釋義、語源、用法等角度詳細解析:
一、基礎釋義
-
字面義
“分斤”指細分重量單位“斤”(舊制1斤=16兩),“撥兩”即撥動更小的單位“兩”。合指在極細微的重量差異上反複計較,引申為對瑣碎利益或細節過度算計。
來源:《漢語大詞典》(1997年版,第2卷)
-
比喻義
形容人處事小氣、吝啬,或在非關鍵細節上過度糾纏,含貶義。
例:他為人分斤撥兩,連一分錢都要算得清清楚楚。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二、語源與演變
- 度量衡背景:成語形成于古代商品交易場景。舊制中“斤”“兩”為重要計量單位(1斤=16兩),商販常需精确分割貨物,“分斤撥兩”最初描述交易中的精細操作,後衍生出貶義色彩。
來源:《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2009年)
- 語義轉化:明清小說中漸用于批判人性缺陷。如《紅樓夢》第四十五回:“真真泥腿光棍,專會打細算盤、分斤撥兩的。”反映對市儈習性的諷刺。
三、用法與語境
- 適用場景
- 批評吝啬行為:“鄰裡幫忙本是情分,他卻分斤撥兩索要報酬。”
- 諷刺過度較真:“讨論大事要緊,莫在枝節上分斤撥兩。”
- 感情色彩
具強烈貶義,多用于指責或勸誡,強調應豁達處事。
來源:《中華成語大辭典》(2003年)
四、近義與反義詞
- 近義詞:斤斤計較、锱铢必較、讨價還價
- 反義詞:慷慨解囊、寬宏大量、不拘小節
參考資料:
-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6)
- 劉潔修 編著《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開明出版社,2009)
- 向光忠 等主編《中華成語大辭典》(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網絡擴展解釋
“分斤撥兩”是一個中性成語,通常用于形容過分計較、小氣算計的态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
基本釋義
該成語比喻在細小利益上過分斤斤計較,與“分斤掰兩”同義。其核心含義是通過“分、撥”等動作,強調對細微之處的算計。
-
出處與例句
源自作家孫犁的《村歌》上篇:“可是俺們那組,都說大家既是合適,才組到一塊,不願意分斤撥兩的,顯着薄氣。”
此處的“薄氣”指小氣,生動展現了成語的使用場景。
-
用法特點
- 語法功能:多作謂語或定語,如“他總是分斤撥兩,顯得不夠大方”。
- 感情色彩:中性偏貶,常用于描述人際關系中的計較态度。
-
近義與反義
- 近義詞:分斤掰兩、分金掰兩(強調同樣的斤斤計較)。
- 反義詞:寬宏大量(體現相反的氣度)。
-
補充信息
- 結構:聯合式成語,四字格式。
- 拼音:fēn jīn bō liǎng,注意“撥”不讀“bá”。
- 使用頻率:現代漢語中較少見,多用于書面或特定語境。
如需更全面的例句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詞典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鳌洲不辨真僞長辭長鉟長舌馳蕩池籞春風滿面錯悮大徧黨項稻糠典子雕俗調正獨孤蜂虿入懷,解衣去趕風谷宮縧鈎鐮刀光陸秃灌汲規恢軌論鬼子姜鼓囊囊還觊洪筆荟萃監刑積小成大機勇喀喀阃才糧台連六鳌蠻書女王蓬梗朋頭茄科清績窮極思變乞宥诠辯耎弱三細讪讪時功食牛霜齒順風使舵嘶唧頌魯酸然甜鄉未達一間瑕殄西部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