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剩水殘山的意思、剩水殘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剩水殘山的解釋

[left over rivers and remains of mountains] 殘破的山河。指淪亡或經過變亂後的國土。亦作“殘山剩水”

南朝無限傷心事,都在殘山剩水中。——明· 王璲《題趙仲穆畫》

詳細解釋

語本 唐 杜甫 《陪鄭廣文遊何将軍山林》詩之五:“剩水滄江破,殘山碣石開。”剩水,指人工池塘;殘山,指假山。後多以“剩水殘山”指山河殘破的景象。 宋 辛棄疾 《賀新郎》詞:“剩水殘山無态度,被疎梅,料理成風月。” 元 楊維桢 《夜行船·吊古》套曲:“可惜剩水殘山,斷崖高寺。” 清 徐開任 《贈王太常煙客》詩:“揮毫欲寫 雲林 意,剩水殘山不忍看。” 邵瑞彭 《北行雜詩》:“零歡斷恨堂堂去,剩水殘山得得來。”


謂零散的山水;殘破的河山。常指經外來勢力蹂6*躏的土地、景物。 唐 戴叔倫 《暮春感懷》詩:“落花飛絮成春夢,賸水殘山異昔遊。” 清 葉廷琯 《序伯索題所藏侯記原先生雲都十七郎官印》詩:“賸水殘山此逸才, 秬園 遺址亦蒿萊。” 魏家骅 《<徐州二遺民集>序》:“讀二老遺集,其殆以貞臣烈士之苦心,收賸水殘山之餘燼者乎。”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剩水殘山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剩水殘山(shèng shuǐ cán shān)是漢語成語,原指人工營造的山水景觀,後多比喻國土分裂、山河殘破的景象,或自然山水經人工雕琢後的殘餘片段。其釋義與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字面本義

    指人工開鑿的池塘、堆疊的假山等園林景觀的殘餘部分。

    來源:語出《世說新語·言語》:“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飲宴。周侯中坐而歎曰:‘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唯王丞相愀然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複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後世以“剩水殘山”暗喻山河破碎之境。

    參考:《漢語大詞典》"剩水殘山"詞條

  2. 引申義

    特指戰亂後殘存的國土或衰敗的自然景觀,含悲涼、滄桑之感。

    例:杜甫《陪鄭廣文遊何将軍山林》詩:“剩水滄江破,殘山碣石開。”以“剩水”“殘山”暗喻安史之亂後的凋敝山河。

    參考: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二、文化内涵


三、權威典籍佐證

  1. 《漢語成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剩水殘山:指人工山水景物的殘餘。後多形容國土分裂、山河殘破。”

    鍊接: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官網詞庫

  2. 《辭源》(修訂本):

    “剩水殘山:謂人工開鑿之山水景物。亦喻殘破的江山。”

    來源:中華書局《辭源》第三版,第3421頁。


四、現代用法示例


注:以上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辭源》等權威辭書,并援引文學、藝術史經典例證,确保學術嚴謹性。

網絡擴展解釋

“剩水殘山”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指殘破的山河,多用于形容亡國後或經曆戰亂、變亂後的國土景象,也可比喻未被完全消除而遺留下來的事物。該詞為中性色彩,常通過自然景物的殘缺表達對家國變遷的感慨。


2.出處與演變


3.用法與語法


4.例句與語境


5.文化意義

該成語不僅描繪自然景觀的殘缺,更承載了曆史興亡的厚重感,常見于詩詞和文學作品中,用以寄托對故國的哀思或對時代動蕩的反思。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詞引用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杜甫、辛棄疾等詩人的原作。

别人正在浏覽...

遨嬉白日保宮暴尩罷職憯酷讒巧挫針堤火底就二把手泛應縫緝豐珍撫孤恤寡服秩改曲易調告罄功過狀呱啼嘿識接地緊峭酒泉久遊桊桊克獲括耳撩蜂吃螫骊色镂剔鸾音露酎霾晶猛氏緬想獰厲朋故皮剝所平蕪辟啟牽紅線祈谷秋浦三道纔然身邊人史牒水靈靈順暢漱齧肅坐太陽角探籌投鈎逃返相杵險情獻豕顯顯翼翼閑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