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相杵的意思、相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相杵的解釋

舂谷時發出的號子聲。語本《禮記·檀弓上》:“鄰有喪,舂不相。”《史記·商君列傳》:“ 五羖大夫 死, 秦國 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謡,舂者不相杵。” 裴駰 集解引 鄭玄 曰:“相謂送杵聲,以聲音自勸也。”《宋書·符瑞志下》:“臣不量卑懵,竊慕擊壤有作,相杵成謳。”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相杵”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1. 基本釋義
    “相杵”指舂谷時勞動者發出的號子聲,用于協調集體勞作節奏。這一行為源自《禮記·檀弓上》中“鄰有喪,舂不相”的記載,即在鄰裡有喪事時,舂谷者停止發出號子聲以示哀悼。

  2. 曆史文獻佐證

    • 《史記·商君列傳》提到,五羖大夫去世時,“秦國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謠,舂者不相杵”,說明“相杵”是日常勞動中的常見現象,遇喪則暫停。
    • 鄭玄注解《禮記》時指出,“相”即“送杵聲”,通過聲音達到“自勸”(自我激勵)的效果。
  3. 工具背景
    “杵”是舂米或捶衣的木質工具(一頭粗一頭細的圓木棒),而“相”在此處指伴隨杵擊節奏發出的聲音。

  4. 文化意義
    這一詞彙反映了古代勞動中的協作精神與禮儀規範,如《宋書·符瑞志》将“相杵成讴”與“擊壤而歌”并提,均體現民間勞作與歌謠的結合。

“相杵”是古代集體舂谷時為統一動作節奏而發出的號子聲,兼具實用性與文化象征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相杵的意思

相杵,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相助、相扶持”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筆畫

相杵的拆分部首為“木”和“目”,筆畫數為12畫。

來源

相杵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康熙字典》。它是由兩個字組合而成的,其中“相”表示相互之間,相扶持、相助;“杵” 是指用來撞擊、敲擊的一個工具,代表了力量和支持。

繁體

在繁體字中,相杵的寫法為「相杸」。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相杵的漢字寫法并非現代的樣式,而是以篆書或隸書形式存在。具體寫法可以參考古代字典。

例句

1. 朋友之間相杵相助,共同度過難關。

2. 彼此相杵,才能盡快解決問題。

組詞

相互、相扶、相助、相持、杵助、相互幫助。

近義詞

相助、相扶、互助、合作。

反義詞

相迫、相阻、相對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