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漢書·朱浮傳》:“往時 遼東 有豕,生子白頭,異而獻之。行至 河東 ,見羣豕皆白,懐慙而還。”後因以“獻豕”表示奉獻的才能、物品等非常平凡,不足稱奇。 唐 黃滔 《謝試官啟》:“徒以獻豕辭 遼 ,賫花躬 魏 。稅駕而旋同飲鼈,操弧而果異麗龜。” 唐 無名氏 《四靈賦》:“ 遼東 獻豕,又何足數? 越裳 貢雉,失其所誇。”
“獻豕”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其含義與謙卑、自慚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典故出處
出自《後漢書·朱浮傳》:遼東有人發現一頭白頭豬,視為奇物進獻朝廷,但行至河東(今山西一帶)時,發現當地豬皆為白色,于是“懷慚而還”。該故事比喻自以為珍貴的奉獻物其實平凡無奇,後引申為謙稱自己的才能或貢獻微不足道。
引證解釋
用法與示例
“獻豕”通過曆史故事,生動傳達了對自身奉獻或才能的謙遜态度。盡管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但三處來源内容一緻,可佐證其釋義。若需深入研究,建議查閱《後漢書》《全唐文》等古籍原文。
《獻豕》是一個成語,意為獻上豬作為祭品或禮物。它常用來形容以珍貴的禮品作為祭品或饋贈來表達敬意或示好。
《獻豕》的部首是犬,總共有9個筆畫。
《獻豕》一說源自《周易·系辭上篇》中的一句話:“親者豕尚可畜也,惠然後可以為國矣。”意為親近的人們都養豬,然後才能玩賞和享受天賜的福樂,并以此來比喻善待人民。
《獻豕》的繁體字為「獻豕」。
古代漢字的寫法會有變化,有些與現代漢字不同。關于《獻豕》的古代寫法,可以參考《說文解字》等古籍。
1. 他為了感謝恩師的教誨,特意準備了一頭豬獻豕。
2. 在古代,獻豕是一種表達敬意或祭祀的方式。
獻豕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新詞,如獻熊貓、獻貝殼等。
近義詞有:獻牲、獻祭、獻魚。
反義詞是指與該詞意義相反的詞語,與獻豕相反的詞語為養豕、飼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