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功過狀的意思、功過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功過狀的解釋

古代記錄文武官員功過、善惡行能的文書。《新唐書·百官志一》:“親王及中書、門下、京官三品以上,都督、刺史、都護、節度、觀察使,則奏功過狀,以覈考行之上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功過狀”是古代中國用于記錄官員政績與過失的官方文書,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如下:

  1. 基本定義
    功過狀指古代記錄文武官員功績、過失、善惡行為及能力的檔案文件,主要用于考核官員表現。其名稱由“功”(功績)、“過”(過失)、“狀”(記錄狀況)三字構成,體現對官員的全面評估。

  2. 曆史文獻記載
    據《新唐書·百官志一》記載,親王、三品以上京官、地方軍政要員(如都督、刺史、節度使等)需定期提交功過狀,朝廷據此核定考核等級(“覈考行之上下”)。

  3. 應用場景與作用
    功過狀不僅是官員升遷、獎懲的依據,還反映了古代官僚體系的考核制度。例如,唐代通過此類文書系統化管理官員,強調“德才兼備”的用人标準。

  4. 相關延伸
    與“功過狀”相關的成語包括“将功補過”“計功補過”等,均體現功過相抵的傳統觀念。

總結來看,功過狀是古代官員績效考核的重要工具,兼具曆史研究價值和制度文化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功過狀》的意思

《功過狀》是一個詞組,由兩個詞組成,包括“功”和“過狀”。它是形容和記錄一個人或事物的優點和缺點的狀态或情況。

拆分部首和筆畫

“功”字由“力”和“工”兩個部首組成,它有5個筆畫;“過”字由“辶”(走)和“夂”兩個部首組成,它有6個筆畫;“狀”字由“目”和“壯”兩個部首組成,它有7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功過狀》一詞源于古代,最早見于《唐儒王貞白集》:“功過緣大人”(指大人物的優點和缺點),後來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固定的短語。

“功過狀”是該詞的繁體形式,由于簡體字的推廣使用,繁體字的使用逐漸減少。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以《說文解字》為例,根據其中的記載,我們可以了解到,“功”字在古時候的寫法為“工”,而“過”字則沒有太多的變化。

例句

他在工作中取得了許多功績,但也有一些過失,總體來說是一個不錯的“功過狀”。

組詞

功過狀可以與其他詞組成不同的詞語,例如:“功過相抵”、“功過自任”等。

近義詞

在表達相似的意思時,可以使用與“功過狀”意思相近的詞語,例如:“優點缺點”、“長處短處”。

反義詞

與“功過狀”意義相反的詞語是“單純”或“一邊倒”。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