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土司的意思、土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土司的解釋

(1) [toast]∶烤面包片。又稱“吐司”

(2) [ruler of Yi nationality in China]∶元、明、清時期于西北、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設置的、由當地民族首領充任并世襲的官職

詳細解釋

(1).亦稱“ 土官 ”。 元 、 明 、 清 時期于西北、西南地區設置的由少數民族首領充任并世襲的官職。按等級分為宣慰使、宣撫使、安撫使等武職和土知府、土知州、土知縣等文職。 明 清 兩代曾在部分地區進行改土歸流。解放後,土司制度已廢除。《元史·仁宗紀三》:“ 雲南 土官病故,子姪兄弟襲之,無則妻承夫職。”《明史·職官志一》:“凡土司之官九級,自從三品至從七品,皆無歲祿。” 王闿運 《拟李鴻章陳苗事折子》:“土司之制,即 蜀 臣 諸葛亮 用 孟獲 之意也;歸流之制,則 鄂爾泰 、 張廣泗 所秉廟算於 世宗 、 高宗 者也。”

(2).指土司官吏所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 清 李調元 《南越筆記·粵俗好歌》:“東西兩 粵 皆尚歌,而西 粵 土司中尤盛。” 吳晗 《朱元璋傳》第四章二:“三是在上述兩個系統以外,和南部 思普 一帶的許多少數民族,就是 明 代叫作土司的地區。”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土司”一詞有兩種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一、官職含義(主要曆史概念)

  1. 定義與起源
    土司是中國元、明、清時期在西北、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設置的官職,由當地部族首領世襲擔任,代表中央政府對邊疆實施間接管理。元朝始置,初為武職(如宣慰使、宣撫使),明朝增設文職(如土知府、土知州)。

  2. 核心特征

    • 世襲統治:土司職位可世襲,但需經朝廷批準,形成“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統其兵、世襲其職”的治理模式。
    • 雙重義務:需向朝廷繳納賦稅、提供軍隊,同時保留對轄區的行政、司法和軍事自治權。
    • 改土歸流:清朝雍正年間逐步廢除世襲土司,改派流動官員(流官)直接管理,以加強中央集權。
  3. 曆史作用

    • 早期鞏固了邊疆治理,促進少數民族地區與内地的政治、經濟聯繫。
    • 後期因土司割據、苛政等問題,成為中央集權隱患,最終被現代行政制度取代。

二、食物含義(現代常見用法)

“土司”是英文“toast”的音譯,指切片後烤制的面包,也稱“吐司”。與曆史官職無關聯,屬語言演變中的同音詞借用現象。


補充說明

若需進一步了解土司制度的具體案例(如雲南土司遺址)或改土歸流細節,可參考權威曆史資料或世界文化遺産相關記錄。

網絡擴展解釋二

土司的意思

土司(tǔ sī)是指中國古代某些地方的首領或官員,也是指掌管一定地域的土地財産,負責管理和統治一定地區的族群。

拆分部首和筆畫

土司的部首是土(tǔ),總計有4個筆畫。

來源

土司一詞源于中國古代,最早見于明代。它來自于我國西南地區(現今雲南、貴州、四川等地)當時土官的行政稱號,用來指稱那些統治土地和部落的官員。

繁體

土司的繁體字為土司。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是由“土”和“司”兩個字組成,形狀略有變化。

例句

1. 這位土司經過多年的官職晉升,權力逐漸擴大。

2. 土司負責管理下屬的土地和百姓。

組詞

1. 土司府:土司的官署。

2. 土司爺:土司的尊稱。

3. 土司制度:土司統治下的行政體制。

近義詞

土官、地方官、地方首領。

反義詞

臣子、百姓、居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