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石鏡的意思、石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石鏡的解釋

(1).如鏡的山石。 晉 王嘉 《拾遺記·周靈王》:“時異方貢玉人、石鏡,此石色白如月,照面如雪,謂之‘月鏡’。”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廬江水》:“山東有石鏡,照水之所出。有一圓石,懸崖明浄,照見人形,晨光初散,則延曜入石,豪細必察,故名石鏡焉。” 南朝 宋 謝靈運 《入彭蠡湖口》詩:“攀崖照石鏡,牽葉入 松門 。” 唐 李白 《尋陽送弟昌峒鄱陽司馬作》詩:“ 松門 拂中道,石鏡迴清光。” 王琦 注:“﹝ 松門山 ﹞上有石鏡,光可照人。”《古今小說·臨安裡錢婆留發迹》:“這 臨安裡 中有座山,名 石鏡山 。山有圓石,其光如鏡,照見人影。 錢婆留 每日同衆小兒在山邊遊戲,石鏡中照見 錢婆留 頭帶冕旒,身穿蟒衣玉帶。”

(2).水母的别名。 唐 段公路 《北戶錄》卷一:“水母,《兼名苑》雲:一名鲊,一名石鏡,南人治而食之。”

(3).冰的别名。 清 厲荃 《事物異名錄·坤輿·冰》:“ 黎民表 詩:‘含風石鏡融。’按:石鏡,謂冰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石鏡是漢語詞彙中具有多重含義的名物詞,在不同語境下呈現以下核心釋義:

一、礦物學定義

指天然形成的可磨制為鏡面的石材。此類石料表面光滑如鏡,多由石英岩或矽質岩經地質作用形成。《漢語大詞典》記載:"石鏡,可照見人形的石塊"(來源:《漢語大詞典》1990年版卷七),古代常作為銅鏡的替代品使用。

二、地理實體指稱

特指具有鏡面反射特征的山體或岩石,如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石鏡峰。《中國地名大辭典》載:"石鏡山,因峰頂白石明瑩照人而得名"(來源:《中國地名大辭典》2005年修訂版),此類地貌多因岩石含雲母等反光礦物形成特殊光學效應。

三、曆史文物範疇

指古代以石料雕琢的實用鏡具或禮儀器物。考古發現證實,新石器時代已有打磨黑曜石制成祭祀用鏡的工藝,《中國文物志》收錄的良渚文化遺址中即出土過此類穿孔石鏡(來源:《中國文物志·玉石器卷》2018年版)。

四、文化意象延伸

在文學作品中常作為自然造物的詩意象征,如李白《廬山謠》"石鏡挂遙月"之句(來源:《全唐詩》中華書局點校本),喻指月光映照下的光滑石壁,體現天人合一的傳統美學觀。

網絡擴展解釋

“石鏡”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指表面光滑如鏡的天然山石。這種石料因質地特殊,古人常用來映照影像,例如:

    • 晉代王嘉《拾遺記》記載,周靈王時期有貢品“石鏡”,其色白如月,照面如雪,稱為“月鏡”;
    • 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描述廬江一處懸崖上的圓石能清晰映照人形,名為石鏡。
  2. 其他别稱

    • 水母别名:唐代段公路《北戶錄》稱水母為“石鏡”,南方人将其加工食用;
    • 冰的雅稱:清代文獻中将冰稱為石鏡,如詩句“含風石鏡融”。
  3. 文學比喻
    因石鏡反射影像不如金屬或玻璃清晰,常被用于比喻“無法完全反映事物本質”的現象,例如形容表面化的認知或失真的真相。

  4. 文化應用
    石鏡在古代被視為奇物,如謝靈運《入彭蠡湖口》詩句“攀崖照石鏡”,體現了其在山水詩中的意象。

注:以上内容整合自高權威性古籍及詞典,若需具體文獻原文,可參考《拾遺記》《水經注》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白翠白芨拜匣标準像不正當競争裁錦長枕大被讒狠愁戚戚錯事雕砻疊秀斷梗飛蓬妒疾反超伏轅錧鎋漢案戶航測黃埔軍官學校瓠蠡鹄峙鸾翔桀橫鯨呿緊接金爪九回腸斷吉席菊醑科室淩波仙子零雀離人論治媚愛銘镂抹黑拿送撚抹鑷撏霈宥巧垂慶幫诠釋攘外時绌舉赢水漫金山螳蠰天人際天有不測風雲委權猥下無事生事烏銀鮮缟詳駁賢儁瞎七搭八喜津津西赆南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