燔喪的意思、燔喪的詳細解釋
燔喪的解釋
燒毀。 三國 魏 曹操 《薤露》詩:“蕩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
詞語分解
- 燔的解釋 燔 á 焚燒:“燔詩書而明法度”。 烤肉使熟:燔肉。 筆畫數:; 部首:火; 筆順編號:
- 喪的解釋 喪 (喪) ā 跟死了人有關的事:喪事。喪禮。喪亡。喪假(?)。喪亂。治喪。吊喪。 喪 (喪) à 丢掉,失去:喪失。喪生。喪偶。喪膽。喪氣(不吉利,倒黴。“氣”讀輕聲)。頹喪(情緒低落,精神委靡)
專業解析
燔喪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源和古籍用例中解析:
-
字義解析
-
核心含義
該詞主要用于描述事物(尤其是抽象事物如文化、精神、元氣等)遭受徹底的毀滅或喪失,程度較深。例如:
- 指文化、典籍、禮樂等精神財富的毀滅。如《漢書·卷二十二·禮樂志》中提到:“漢興,撥亂反正,日不暇給,猶命叔孫通制禮儀,以正君臣之位。高祖說而歎曰:‘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以通為奉常,遂定儀法,未盡備而通終。至孝文時,賈誼以為‘漢承秦之敗俗,廢禮義,捐廉恥……其甚者殺父兄,盜者取廟器,而大臣特以簿書不報期會為故,至于風俗流溢,恬而不怪,以為是適然耳。……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綱紀有序,六親和睦,此非天之所為,人之所設也。人之所設,不為不立,不修則壞。……漢興至今二十餘年,宜定制度,興禮樂,然後諸侯軌道,百姓素樸,獄訟衰息’。乃草具其儀,天子說焉。而大臣绛、灌之屬害之,故其議遂寝。……至武帝即位,進用英隽,議立明堂,制禮服,以興太平。會窦太後好黃老言,不說儒術,其事又廢。後董仲舒對策言:‘……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雖未直接使用“燔喪”,但描述的正是秦火之後禮樂文化的燔喪狀态及其恢複的艱難。
- 指國家元氣、生機的耗竭。如描述戰亂或暴政導緻國力衰微、民生凋敝。
- 指個人精神、意志的消沉頹廢。形容精神萎靡,失去活力與進取心。
-
文獻例證與參考
該詞在現代常用詞典中收錄較少,其釋義主要依據古籍用例及權威辭書對字源的訓釋: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1994):對“燔”的釋義包含“焚燒;燒毀”,對“喪”的釋義包含“失去;滅亡”。“燔喪”一詞雖可能未單獨立目,但其組合含義清晰。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同樣提供了“燔”與“喪”的準确古義,為理解“燔喪”提供了基礎。
- 古籍用例:如班固《漢書》中關于秦火後文化狀況的描述(見上文節選),雖未直接用“燔喪”一詞,但後世常用“燔喪”來概括此類文化浩劫。更直接的用例可能散見于其他古代史論或文論中,需具體文獻檢索。
“燔喪”意指焚燒毀滅、徹底喪失,常用于描述文化、精神、元氣等抽象事物遭受的毀滅性打擊或消亡狀态,是一個帶有強烈負面色彩和程度較深的古漢語詞彙。其理解需結合“燔”、“喪”的古義及古籍中的相關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
“燔喪”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燒毀,具體解釋如下:
-
基本含義
該詞最早見于三國時期曹操的《薤露》詩:“蕩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描述的是國家基業被摧毀、宗廟遭焚毀的情景,其中“燔喪”指用火焚燒使其毀滅。
-
語境與用法
- 在古文中多用于形容戰亂或災難導緻的徹底毀滅,如城池、宗廟等被焚毀。
- 現代使用較少,偶見比喻義,例如“燔喪舊制”表示徹底廢除舊制度。
-
字義解析
- 燔(fán):焚燒,如《詩經》中的“燔柴祭天”。
- 喪(sàng):喪失、毀滅,與“燔”組合強化了“焚毀殆盡”的語義。
-
近義詞與相關詞
近義詞包括“焚毀”“毀滅”,而“燔書坑儒”“以煎止燔”等成語中的“燔”也保留了焚燒的含義。
“燔喪”是一個具有強烈破壞性色彩的詞彙,多用于描述重大曆史事件中的徹底焚毀現象,現代語境下較少使用,但可通過經典文獻理解其内涵。
别人正在浏覽...
邊吹辨理筆端逼新博貫薄具蒼鸆草堂禅法騁駿乘興揣較大雷叨陪末座洞啟二蒯二水翻供風軌墳首浮彩婦寺胳臂謌歡桂偶蝗螟皇竹晦曉昏闇謇博監規繼繼繩繩酒氣據卧考正口教誇靡勞成立君鸾枝花慢條斯理馍馍能梗能近取譬弄清潑材料牽染奇覽銳意山腋飾垢掩疵十進制柿子書文肆伐四姓小侯遡流甕盡杯乾武漢會戰想方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