讬乘後車的意思、讬乘後車的詳細解釋
讬乘後車的解釋
謂充任文學侍從之臣。古代天子車駕出,文學侍從之臣陪乘後車侍宴遊,備顧問,故稱。 南朝 梁 锺嵘 《詩品》卷中:“徵君( 宋 徵君 王微 )、太尉( 宋 太尉 袁淑 )可託乘後車。”
詞語分解
- 讬乘的解釋 比喻得人援引。《楚辭·遠遊》:“質菲薄而無因兮,焉託乘而上浮?” 王逸 注:“将何引援而升雲也。” 洪興祖 補注:“乘,時證切。” 晉 陸雲 《移書太常府薦張贍》:“誠嚴穴耀穎之秋,河津託乘之日也。
- 後車的解釋 .副車,侍從所乘的車。《詩·小雅·綿蠻》:“命彼後車,謂之載之。” 鄭玄 箋:“後車,倅車也。” 陸德明 釋文:“倅,七對反,副車。” 三國 魏 曹丕 《與朝歌令吳質書》:“從者鳴笳以啟路,文學託
網絡擴展解釋
“讬乘後車”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解釋
指依附他人、缺乏獨立性的行為,字面意為“搭乘别人的後車”。最初用于描述古代天子出行時,文學侍從之臣陪乘後車、擔任顧問的職責。
二、詳細釋義
-
本義
古代帝王車駕出行,文學侍從官隨行于後車,負責侍宴、備詢等事務。例如南朝鐘嵘《詩品》提到“託乘後車”即指此類職務。
-
引申義
後演變為貶義,比喻依賴他人、缺乏主見。如現代用法中,可形容某人不敢獨立行動,需依附權威或他人。
三、使用場景
- 中性/褒義:描述古代侍從官的職責(如文獻引用)。
- 貶義:批評缺乏自主性、過度依賴他人的行為。
四、曆史起源
該成語最早見于南朝文獻,如《詩品》提及宋徵君王微、袁淑“可託乘後車”,指其文學侍從身份。後逐漸衍生出依附他人的含義。
五、相關詞語
- 近義:托乘後車、乘車殿後(同源異形詞)。
- 關聯引用:《楚辭·遠遊》“焉託乘而上浮”比喻借助他人之力上升。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官職或成語演變,可參考《詩品》《楚辭》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讬乘後車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讓别人代替自己承擔困難或危險的事情。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讬(言+讠)乘(人+丿+兒)後(⺍+口)車(亠+幾+車)。
這個成語來源自中國古代的律詩《贈汪倫序》:“叔孫江果于窮陰,有窮後車能再貧。”意思是歸婦為叔孫江果顧及自己的困境,很願意再次産生貧困,即願意冒着極大的危險來幫助叔孫江果,這種心态與讬乘後車的意思相近。
在繁體字中,讬乘後車的寫法為:託乘後車。這種寫法在傳統的繁體字文化圈中仍然被廣泛使用。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讬乘後車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以分别為:訬乘後車。
以下是一個例句:“他讬乘後車,把困難交給了朋友來解決。”
讬乘後車并沒有特定的組詞,因為它本身已經是一個成語。然而,可以使用它來組成其他句子,如“讬乘後車的人是懦弱的”或“他們堅決不讬乘後車”。
讬乘後車的近義詞可以是“推诿”或“回避責任”。而反義詞則可以是“勇于承擔”或“迎難而上”。
總之,讬乘後車是一個形象生動的成語,用來形容讓别人代替自己承擔困難或危險。它來源于古代律詩,《贈汪倫序》。在傳統的繁體字文化中,其寫法為託乘後車。在古時候,它的漢字寫法為訬乘後車。例句可以是“他讬乘後車,把困難交給了朋友來解決”。它的近義詞可以是“推诿”或“回避責任”,反義詞可以是“勇于承擔”或“迎難而上”。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