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uard] 武裝守衛;防守
戍守邊疆
駐守,守衛。 宋 曾鞏 《請減五路城堡劄子》:“數十年間,不增一城一堡,而不患戍守之不足。”《明史·戚繼光傳》:“又置輜重營隨其後,而以南兵為選鋒,入衛兵主策應,本鎮兵專戍守。” 葉聖陶 《登賜兒山》:“從修築了 長城 那時候想起,戍守 長城 的兵士,進出 長城 的行旅,曆代以來不知有多少人。”
“戍守”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戍守”指武裝守衛或防守,特指國家派遣軍隊駐守邊疆、要塞等戰略要地,以保境安民、防禦外敵入侵。例如“戍守邊疆”是典型用法。
以上内容綜合了詞典釋義、曆史文獻及文學引用,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詞或史書記載,可查閱相關來源。
戍守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戈(gē)部首和守(shǒu)偏旁。
戈是一個由三個筆畫組成的部首,表示兵器之一的長矛。在《說文解字》中,其解釋為“兵刃也”,在字義上與戰争、軍隊等相關。
守是一個由五個筆畫組成的偏旁,表示保護、看守等意思。它是由“宀”(mián,表示房子)和“寸”(cùn,表示手寸)組成,形象地描繪了人在房中守護着自己的家園。
“戍守”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戰争中,指的是在邊境或要塞守衛、駐守的士兵。在戰亂時期,他們擔負着保衛國家領土、維護邊境安全的重任。
有時,“戍守”一詞也可以用于形容某人或某團體堅持守護、堅守自己的理念、信仰或職責,不輕易放棄。這種意義上的“戍守”強調了堅持與忠誠的精神。
在繁體字中,戍守的寫法為「戍守」,部首和偏旁的構成是一緻的。
在古代,戍守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例如,使用小篆字的時代,戍守的寫法為「戍守」。這種古漢字形态描繪了戰士守衛防線的形象,更加直觀形象。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士兵們夜以繼日,戍守邊防,保衛國家安全。
2. 她的父親因為團結村民,戍守着那片貧瘠的土地,受到了大家的崇敬。
3. 他投身本職工作,戍守崗位,為了更好地服務社會大衆。
一些相關的組詞有:戍衛、守衛、戍邊、守藏等。
近義詞有:看守、守衛、保衛。
反義詞有:離開、撤退、背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