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天台宗所立“空、假、中”三谛之一。闡明緣生不實的真理。 清 龔自珍 《最錄<永嘉集>》:“《奢摩它頌》,天台空諦也。”
“空谛”是佛教天台宗的核心概念之一,屬于“三谛”(空、假、中)體系中的第一谛。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空谛指一切現象(諸法)皆因緣和合而生,本質無獨立自性,即“緣生不實”的真理。天台宗通過空谛揭示萬物的虛幻性,強調破除對現象世界的執着。
清代龔自珍在《最錄<永嘉集>》中以“《奢摩它頌》,天台空谛也”說明空谛的修證意義。
在九谛分類中,空谛被歸為苦谛範疇,對應“諸法無我”的觀照。這與三谛體系形成互補,體現佛教真理觀的層次性。
空谛既是哲學層面的本體論認知,也是修行實踐的方法論,需結合假谛、中谛完整理解。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天台宗典籍《法華玄義》等原始文獻。
《空谛》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空無、虛無、沒有實質内容的意思。
《空谛》由五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穴、土、小、門和阝。它由13個筆畫寫成。
《空谛》是一個古漢語詞語,源自佛教。在繁體漢字裡,它的寫法是「空諦」。
在古代,「空谛」這個詞彙的寫法可能會有所變化。例如,有時候會使用「虛谛」或者「虛帝」來表示相同的意思。
以下是一些使用「空谛」的例句:
1. 他的承諾隻是空谛,沒有任何實際行動。
2.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空谛的,沒有确切的解釋。
與「空谛」相關的一些組詞有:
1. 空洞:形容沒有實質内容或深刻意義的。
2. 空泛:形容言辭浮誇、沒有實際内容的。
3. 無用:形容沒有效果或沒有意義。
與「空谛」意思相近的詞彙有:虛幻、無實、空洞。
與「空谛」意思相反的詞彙有:實在、真實、有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