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空谛的意思、空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空谛的解釋

佛教語。天台宗所立“空、假、中”三谛之一。闡明緣生不實的真理。 清 龔自珍 《最錄<永嘉集>》:“《奢摩它頌》,天台空諦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空谛是漢語佛教哲學中的重要概念,源于天台宗的三谛理論(空谛、假谛、中谛)。其核心含義指一切現象皆由因緣和合而生,本質無自性、無實體。《佛學大詞典》将其定義為“諸法緣起性空之理”,即宇宙萬物的存在本質是空性,但現象層面仍以假有形式顯現。

從漢語詞義角度解析:

  1. 哲學内涵:空谛包含“真空妙有”的辯證思維,《中論》提出“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強調事物沒有獨立不變的本質,如《大智度論》所述“諸法如夢幻,不取亦不舍”。這種空性并非虛無主義,而是對事物存在方式的深層認知。

  2. 宗教實踐意義:智者大師在《法華玄義》中闡釋,修習空谛能破除“我執”與“法執”,《摩诃止觀》載明“觀空者破二十五有”,指通過觀照空性達到解脫。

  3. 經典出處:該詞源自《仁王經》的“三谛偈”,《法華經》中“諸法寂滅相”的表述與其相通,後經中國佛教宗派系統化發展,成為漢語佛學特有的概念體系。

網絡擴展解釋

“空谛”是佛教天台宗的核心概念之一,屬于“三谛”(空、假、中)體系中的第一谛。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空谛指一切現象(諸法)皆因緣和合而生,本質無獨立自性,即“緣生不實”的真理。天台宗通過空谛揭示萬物的虛幻性,強調破除對現象世界的執着。

二、哲學内涵

  1. 緣起性空:萬物由因緣暫時聚合而成,無永恒不變的本質(如提到“諸法性空”)。
  2. 破除“有見”:否定實體存在,避免陷入“常見”(認為事物恒常不變)的謬誤。
  3. 與假谛的辯證關系:空谛不否定現象層面的暫時存在(假谛),二者統一于中道(中谛)。

三、經典依據

四、曆史引用

清代龔自珍在《最錄<永嘉集>》中以“《奢摩它頌》,天台空谛也”說明空谛的修證意義。

五、延伸體系

在九谛分類中,空谛被歸為苦谛範疇,對應“諸法無我”的觀照。這與三谛體系形成互補,體現佛教真理觀的層次性。


空谛既是哲學層面的本體論認知,也是修行實踐的方法論,需結合假谛、中谛完整理解。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天台宗典籍《法華玄義》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阿好壁龛铳子代嬗蹬跶釘封鬥帳端辭飜然蜂利跟胥工民廣内觚陛漢臯珠蒿露鴻筆紅冰黃巢起義環流胡以講量劍士醮器謹案敬老頸窩晶熒橛子趷蹬羅紋石橹人門地夢蕉末進末事齧齒暖塵驽痾漂蓬斷梗破琴絶弦牽路容光煥發柔勝入定芟定視問詩章收發室水旱素菜碎小逃債台銅蠡外治萬寶瓦磚相去宵寐鞋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