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靡遑 ”。
“靡皇”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其含義需結合“靡遑”來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靡皇”是“靡遑”的異體寫法,兩者含義相通。
不忙,尚有時間
如宋代司馬光《涑水記聞》記載:“再讓靡遑,群情又迫”,表示推辭時并非沒有時間,而是形勢緊迫。
無暇,來不及
宋代嶽飛《奏辭建節第二劄子》中“朝夕靡遑”,形容政務繁忙無暇休息。
引申為不安甯
如《漢語大詞典》指出,“靡遑”可表示心神不甯或局勢動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涑水記聞》《嶽飛奏議》等古籍原文。
《靡皇》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無德的皇帝、昏庸無道的君主。
《靡皇》的部首是革(gé),其中“靣”(miàn)為革部的其他的構字部首,“皇”(huáng)是一個獨立的漢字。
《靡皇》共有14畫,其中“靣”由8畫和“皇”由6畫。
《靡皇》這個詞最早出自北魏時期文學家離騷的名篇《離騷》:“鳏寡孤獨,庶幾無罪,孰雲靡遺,誰為豎子。”這裡的“豎子”指的就是無德的皇帝。
《靡皇》的繁體字為《靡皇》。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隨着時間和地域的變化而有所差異。關于《靡皇》這個詞的古代寫法,需要參考具體的曆史文獻和古代字典。
1. 曆史上曾有一些靡皇當政,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
2. 這位君主在位期間,舉國上下陷入了深重的困境,被人們稱為靡皇。
3. 昏庸無道的皇帝被列入了曆史的靡皇之列。
1. 靡頂(mí dǐng):指喪失君權,被廢黜。
2. 靡然(mǐ rán):形容心情或風采枯萎、衰弱。
暴君、昏君、殘暴的君主。
賢君、明君、仁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