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神叢的意思、神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神叢的解釋

神靈依托的群樹。以茂密林木多立神祠而名。《戰國策·秦策三》:“ 應侯 謂 昭王 曰:亦聞 恒思 有神叢與? 恒思 有悍少年,請與叢博,曰:‘吾勝叢,叢籍我神三日;不勝叢,叢困我。’乃左手為叢投,右手自為投,勝叢。叢籍其神,三日,叢往求之,遂弗歸。五日而叢枯,七日而叢亡。今國者,王之叢;勢者,王之神。籍人以此,得無危乎?” 鮑彪 注:“灌木中有神靈託之。” 吳師道 補正:“《墨子》:‘建國少擇木之修茂者,以為叢位。’《史》:‘叢祠。’《索隱》雲:‘ 高誘 注雲:神,祠;叢,樹也。’”後用以比喻仗勢的權臣。《明史·黃道周傳》:“内廷諸臣敢誑陛下者,必不在錐刀泉布之微,而在阿炳神叢之大。” 清 魏源 《明代食兵二政錄叙》:“使非四方稅榷太監擾其下,主兵太監掣其外,司禮太監神叢阿柄倒其上,則雖有大兵大役之加派,民不緻亂也,雖有北 韃 南 倭 之侵軼,兵不緻亡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神叢”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文獻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曆史語境中有所演變,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神叢”指神靈依托的群樹,通常為茂密林木中設立神祠的場所。古人認為某些樹木因聚集神靈而具有神性,常作為祭祀對象。例如《戰國策·秦策三》記載,恒思地區有“神叢”,少年通過博弈争奪其神力,最終導緻神叢枯亡。

二、曆史典故與象征

  1. 《戰國策》中的寓言
    故事中“神叢”被賦予拟人化特征,少年通過投骰子赢得神叢的神力,暗示權力依附于自然或群體的脆弱性。此典故被引申為“國家如叢,權勢如神”的隱喻。
  2. 後世比喻用法
    明清文獻中,“神叢”被借指權臣或勢力集團。如《明史》批評宦官“神叢阿柄倒其上”,清代魏源亦用其形容操控朝政的勢力。

三、神話與民俗關聯

在神話體系中,“神叢”與“蠶叢”(古蜀國首領,傳說為蠶神)可能存在關聯。部分學者認為“蠶叢”之名亦源于對神性林木的崇拜。

四、詞義總結

通過不同時代的文獻可見,“神叢”從自然崇拜對象逐漸演變為政治隱喻,反映了古代文化中自然與權力的交織關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神叢

神叢是一個古漢字,意思是指天神或神明聚集的地方。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示”部首,右邊是“木”部首,總共有四畫。在古代文獻中,神叢是指供奉神明的廟宇或祭祀場所。

據研究,神叢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禮文化。在中國古代,人們常常建立供奉神明和祖先的廟宇,将廟中擺放的神像或神位稱為“神叢”。神叢既是神明降臨的地方,也是人們祭祀神祇的場所。

在繁體漢字中,神叢的寫法與簡體相同,都是由示旁和木組成,沒有變化。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許多變化,而神叢也不例外。在古代的金石碑刻或文物中,可以看到一些不同的寫法。例如,有時候示旁會寫成礻旁,而木旁的寫法也可能會稍有變化。這些變化主要是由曆史和地域的不同所引起的。

以下是幾個神叢的例句:

山間有座古老的神叢,供奉着上古的神明。

在古時候,人們常常到神叢中祈求平安和好運。

神叢是人們敬仰神明的場所。

與神叢相關的組詞有:神明、神廟、神像、神祇等。

相關的近義詞有:祭壇、宮殿、寺廟。

而與神叢相反的反義詞,可視具體場合而定,在這裡難以給出一個明确的答案。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