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連筩 ”。1.以竹筒縛于水車,旋轉而引水。 唐 杜甫 《春水》詩:“接縷垂芳餌,連筒灌小園。” 仇兆鳌 注:“ 李實 曰: 川 中水車如紡車,以細竹為之,車骨之末,縛以竹筒,旋轉時低則舀水,高則瀉水,故曰‘連筒灌小園’。若 夔州府 修水筒,則引山泉者。” 清 顧祿 《桐橋倚棹錄·山水》:“石梁,俗呼雙吊桶,在 劍池 上,寺僧汲水處也……連筩稱深汲,惠澤遍下土。”
(2).鑿通大竹之節,使頭尾相接而汲引泉水。 宋 蘇轼 《獨遊富陽普照寺》詩:“連筒春水遠,出谷晚鐘疎。” 元 王祯 《農書》卷十八:“連筒,以竹通水也,凡所居相離水泉頗遠,不便汲用,乃取大竹,内通其節,令本末相續,連延不斷,閣之平地,或架越澗谷,引水而至。” 元 黃鎮成 《南山紫雲山居》詩之三:“接闆橋橫澗,連筒水入廚。”
(3).釣筒。系于釣繩上的浮筒。 宋 戴複古 《江濱曉步》詩:“求魚看下連筒釣,乞火聽敲隣舍門。” 清 彭孫贻 《和諸家煙雨樓詩》之四:“酒酣獨抱漁竿卧,罷釣連筒捲落花。” 清 顧光 《冰鮮行》:“誰憐白小亦羣命,雪融冰結交連筩。”
“連筒”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主要包含以下三種解釋:
指古代用竹筒制作的水車部件,用于連續引水灌溉。例如唐代杜甫《春水》中“連筒灌小園”一句,描述水車竹筒旋轉舀水的情景。這種裝置通過将竹筒綁在水車上,低處舀水、高處傾瀉,實現高效灌溉。
指将大竹節鑿通後串聯,形成管道引山泉。宋代蘇轼《獨遊富陽普照寺》提到“連筒春水遠”,即描述竹筒相接引水的場景。元代《農書》記載此法用于遠距離取水,是古代山區常見的引水方式。
指系在釣繩上的浮漂裝置,用于釣魚時觀察魚訊。宋代戴複古《江濱曉步》中“連筒釣”即指此物。
作為成語使用時,“連筒”比喻事物連續不斷發生,通常含貶義,如“問題如連筒般湧現”。這一用法源于竹筒串聯的形象,但需注意其貶義色彩并非所有語境通用。
不同文獻中的“連筒”具體指向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建議通過權威古籍或工具書進一步驗證具體用例。
連筒是漢字中的一個詞語,指的是一種裝筒的結構,也可以用來形容東西連在一起的樣子。
由部首竹組成,總共有9畫。
連筒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周易·系辭上》中的“無極而太極,有無相生,隨者斯其所同也,同類相從也。系辭之言,可以拾遺類竊傳于後世。”連筒意為連結的筒子,象征着事物之間内在的聯繫。
連筒的繁體字為「連筒」。
在古代,連筒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例如,晉代的《康熙字典》将連筒的部首字形寫作「⺮」,而不是現在的「⺮」。
1. 這個鬥笠的筒子全是連筒的,非常結實。
2. 這本書是我最近閱讀的幾本書之一,和其他書籍連筒地放在書架上。
連筒可以組成一些相關詞彙,例如:
連環筒、連綿不斷。
與連筒意思相近的詞語有:連接、聯結、連結。
與連筒意思相反的詞語有:分離、解開、斷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