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沈宋體的意思、沈宋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沈宋體的解釋

指 唐 沉佺期 、 宋之問 所作的詩體。詩自 漢 季以迄六朝,格調屢變, 沉約 、 庾信 音韻婉諧,屬對精密;至 佺期 、 之問 益以靡麗,學者宗之,稱為 沉 宋 體。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體》:“以人而論,則有 沉 宋 體。” 宋 魏慶之 《詩人玉屑·詩體上》:“ 沉 宋 體, 佺期 、 之問 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沈宋體是初唐時期由詩人沈佺期與宋之問共同确立并推動成熟的律詩體制,特指在聲律、對仗及篇章結構上高度規範化的五言律詩形式。其核心貢獻在于完成了近體詩格律的定型,被後世視為唐代律詩發展的裡程碑。主要特征與意義如下:

一、聲律的精密化

沈宋體嚴格遵循平仄交替與粘對規則,确立"兩句一聯,聯内相對,聯間相粘"的聲律框架。他們系統總結了南朝"永明體"以來的聲律實踐,将四聲簡化為平仄二元化體系,并固定了律句的平仄組合模式,使詩歌音韻和諧且具有規律性節奏感。這一規範成為唐代科舉試帖詩的标準,影響後世千餘年古典詩歌創作。

二、對仗的程式化

在詩歌章法上,沈宋體明确要求颔聯(第三、四句)與頸聯(第五、六句)必須工整對仗。其對仗不僅追求詞性、句式的對稱,更注重意象的凝練與意境的統一,如宋之問《度大庾嶺》中"魂隨南翥鳥,淚盡北枝花",通過地理方位與情感投射形成精密對偶,體現形式與内容的雙重規整性。

三、體制的定型化

沈宋體确立了五言律詩的八句四聯基本結構:首聯破題、颔聯承叙、頸聯轉意、尾聯收結。這種起承轉合的章法,使詩歌在有限篇幅内實現意脈的完整流轉。例如沈佺期《雜詩三首》其三,以"聞道黃龍戍,頻年不解兵"開篇叙事,至"誰能将旗鼓,一為取龍城"收束抒志,展現嚴整的謀篇布局。

四、文學史地位

《新唐書·宋之問傳》明确記載:"魏建安後迄江左,詩律屢變。至沈約、庾信,以音韻相婉附,屬對精密。及之問、佺期,又加靡麗,回忌聲病,約句準篇,如錦繡成文。學者宗之,號為沈宋。" 這标志着中國詩歌從古體向近體的關鍵轉型,為盛唐律詩高峰奠定技術基礎。明代胡應麟在《詩薮》中評價:"五言律體,兆自梁陳,唐初四子,靡缛相矜,時或拗澀,未堪正始。神龍以還,卓然成調,沈宋蘇李,合軌于前。"

參考文獻來源:

  1. 《新唐書·文藝傳·宋之問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2. 胡應麟《詩薮·内編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3. 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文學大辭典》"沈宋體"詞條
  4.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沈宋體”有兩種不同解釋,需結合語境判斷其含義:

一、文學史上的詩體概念(主流解釋)

  1. 定義
    指初唐詩人沈佺期、宋之問創立的五七言律詩體式。他們繼承六朝聲律理論,完善了平仄粘對規則,标志着近體詩(律詩)的定型。

  2. 核心特點

    • 形式規範:對仗工整、平仄協調,确立律詩的粘對規則,擺脫永明體“八病”束縛。
    • 内容題材:多為宮廷應制、侍從遊宴之作,詞采靡麗。
    • 代表作品
      • 沈佺期《仙萼亭初成侍宴應制》(五律)
      • 宋之問《麟趾殿侍宴應制》(五律)。
  3. 曆史地位
    被後世稱為“律詩别稱”,對唐詩格律化發展起到奠基作用。


二、成語解釋(少數來源觀點)

少數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成語,意為“沉默寡言、不善言談”,其中“沈”指沉默,“宋體”借指文字。但此解釋缺乏廣泛文學佐證,可能與文學術語存在同名混淆。

建議:在文學研究或曆史語境中,優先采用第一種解釋;若涉及語言學或成語考據,需結合具體文獻進一步考證。

别人正在浏覽...

暗盤百弓闆門襃薦報賬逼強不饒儲邸椿津單寒丹晖電眼凡花奉诏佛證負急婦氏古厝豪率話機桓宮瘠形娟好朗豁朗霁勞擾亮懷梁門曆變滿爰沒可奈何民部摹勒孬好旁鄰賠樁七德舞衾裯卿曹窮了起謝人造闆升科釋憤矢夫識履水文表殊渥絲線潬潬天隨人願通遞萬雉韋絮蓊蒙賢人君子僩瑟遐期謝公牋心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