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志的意思、耽志的詳細解釋
耽志的解釋
專心緻志。《魏書·逸士傳·眭誇》:“耽志書傳,未曾以世務經心。”
詞語分解
- 耽的解釋 耽 ā 沉溺,入迷:耽樂。 遲延:耽誤。耽擱。 筆畫數:; 部首:耳; 筆順編號:
- 志的解釋 志 ì 意向:志願。志氣。志趣(志向和興趣)。志士(有堅決意志和高尚節操的人)。志學。 記,記在心裡:志喜。志哀。永志不忘。 記號:标志。 記載的文字:雜志。志怪(記載怪異的事)。 稱輕重,量長短、多
網絡擴展解釋
“耽志”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
基本釋義
指專心緻志,形容對某事物高度專注。該釋義源自《魏書·逸士傳·眭誇》中“耽志書傳,未曾以世務經心”的記載,強調專注于書籍而不過問世俗事務的狀态。
-
詞義演變
- 古代用法:原為中性或褒義,如《魏書》例句體現的專注精神。
- 現代延伸:部分語境中衍生出“因過度沉迷而忽視其他事務”的貶義色彩,如提到該詞可批評為理想過度犧牲其他領域的現象。
-
構詞解析
- 耽:本義指耳朵下垂(《說文解字》),後引申為沉溺、延遲(如“耽擱”),包含時間與精神的雙重投入。
- 志:指志向、意志,組合後強化目标導向性。
-
使用建議
需結合語境判斷褒貶:描述學術專注時多為褒義,若涉及批評失衡狀态則傾向貶義。例如“他耽志科研”可體現鑽研精神,但若補充“以緻家庭疏離”則轉為負面表達。
提示:不同文獻對詞義側重不同,建議通過《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進一步查證。
網絡擴展解釋二
《耽志》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形容一個人放松、放任自己,不努力追求目标或理想。這個詞的部首是耳(耳朵),指人們抓住一件事物的聽覺過程,犯有停滞不前或拖延的毛病。在漢字中,它由14個筆畫組成。根據曆史文獻記載,《耽志》一詞來源于古代的詩經,《詩經·王風·采葛》篇中有“耽其志之”的句子,追溯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西周時期。這個詞的繁體字是「耽志」。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耽志」的寫法并沒有太多變化。早期的金文和篆文形狀較為古樸,但整體結構和現代漢字形态基本相同。現代漢字的标準寫法在小篆和隸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更趨規範。這種穩定性保證了詞義的連續性和延續性。
以下是一些關于「耽志」的例句:
1. 他總是耽于享樂而缺乏進取心。
2. 别讓你的耽志成為阻礙你成功的絆腳石。
一些相關的組詞包括:耽誤、耽擱、耽憂。這些詞都與「耽志」一詞有相似的意思,形容了一個人放松、拖延或缺乏進取心。在某種程度上,耽憂也可以視為「耽志」的一種形式,它強調一個人由于過度擔憂而無法專注于目标。
與「耽志」意思不同的反義詞包括:進取、積極、決心等。與「耽志」相對的這些詞語描述了一個主動行動、有決心和努力追求目标的态度。
希望以上内容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我會很樂意為你解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