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在馬胸前的穗狀飾物。《左傳·桓公二年》“鞶、厲、遊、纓” 晉 杜預 注:“纓,在馬膺前,如索帬。” 孔穎達 疏:“ 服虔 雲:‘纓如索帬,今乘輿大駕有之。’然則 漢 魏 以來,大駕之馬膺有索帬,是纓之遺象,故雲‘如索帬。’也。”
“索帬”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索帬”指系在馬胸前的穗狀裝飾物,屬于古代車馬配飾的一種。其名稱中“索”指繩索狀結構,“帬”(同“裙”)形容下垂的裝飾形态,整體類似流蘇或穗子。
該詞最早見于《左傳·桓公二年》的注釋。晉代學者杜預在注解“纓”時提到:“纓,在馬膺前,如索帬。”唐代孔穎達進一步解釋,漢代至魏晉時期,帝王車駕(“乘輿大駕”)的馬匹胸前仍保留類似索帬的裝飾,可見其禮儀功能。
根據服虔(東漢經學家)的描述,索帬的形制可能從周代延續至漢魏,逐漸成為彰顯身份等級的禮儀象征,尤其用于帝王或貴族車馬。
“索帬”在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罕見,主要用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曆史場景的表述。如需進一步考證,建議參考《說文解字》《古代車馬制度考》等權威文獻。
《索帬》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搜尋遺失的東西或尋找失散的人。它可以形容在茫茫人海中追尋和尋找的行為。
《索帬》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 索 和 帬。其中,索的拼音是suo3,帬的拼音是zi1。索的部首是 糹 ,帬的部首是 巾 。索帬總共有11個筆畫。
《索帬》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宣公十三年》一文中,用來描述公子朝暮尋找殷郊的情景。在繁體字中,索帬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
在古代漢字中,索帬的寫法稍有不同。索的古代寫法為 㝝 ,帬的古代寫法為 巜巾。這些古代寫法在現代并不常見。
1. 他在世界各地尋找遠方失散的親人,就像一位永不停息的《索帬》。
2. 他穿過茫茫人海,不知疲倦地《索帬》着絕望的希望。
3. 《索帬》的過程可能是漫長而坎坷的,但成功後的喜悅會使一切努力都變得值得。
1. 搜尋:指尋找、搜查。
2. 尋覓:指追尋、尋找。
3. 找尋:指尋找、找到。
失落:指失去、遺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