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折納的意思、折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折納的解釋

唐 時實行兩稅法,稱按錢折價交納粟帛為折納。 宋 時亦稱以産業償還官欠。參閱《舊唐書·食貨志二》、 宋 蘇轼 《應诏論四事狀》、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二章第四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折納”是漢語中具有曆史經濟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将應繳納的實物賦稅折算為其他形式(如貨币、布帛等)進行繳納的制度。該制度在中國古代賦稅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具體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詞義分解

“折”為折算、轉換之意,“納”即繳納、交納,二者組合構成賦稅領域的專業術語,體現古代稅收形式的靈活性。例如唐代兩稅法推行後,百姓常将谷物按市價折算為銅錢繳納,稱為“折錢納粟”。

二、曆史演變

  1. 唐代起源:據《中國賦稅史》記載,折納制度始于唐中後期,因錢帛并行流通而産生,政府為調節財政需求,允許将絹帛按比例折抵租庸。
  2. 宋代發展:北宋推行“折變”法,将稅糧按市價折為銀錢或絲絹,但常因官吏操縱折價加重民負,《宋史·食貨志》載有“其入有常物,而一時所需則變而取之”的記載。
  3. 明清延續:明代一條鞭法确立銀本位後,折納逐漸轉向以白銀為折算标準,清代地丁銀制度更強化了這一貨币化特征。

三、關聯術語

與“和買”“科配”等制度共同構成古代賦稅體系,其中“折納”特指政府強制規定的折算标準,不同于市場自願交易。《中國經濟制度史》強調其具有“半市場化外殼下的行政調控”特性。

網絡擴展解釋

“折納”是一個曆史經濟術語,在不同朝代的具體含義略有差異,以下是綜合解釋:

  1. 基本定義
    指将實物稅賦按市價折算為錢币或其他形式繳納的稅收方式。唐代兩稅法推行後,百姓需将原繳納的粟、帛等實物,根據官方定價折算成錢币上交,這一過程稱為“折納”。

  2. 曆史背景
    唐代實行兩稅法後,政府為方便財政管理,要求部分稅項以貨币形式繳納。但實際執行中,常因市場波動導緻折算比例不合理,加重百姓負擔。宋代延續此制度,并擴展至以産業抵償官方債務的場景。

  3. 詞義演變
    現代部分詞典(如)将其引申為“存入錢財”,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曆史文獻支持,可能屬于現代延伸義。核心含義仍以稅收折算為主。

擴展說明
折納制度反映了古代貨币經濟與實物經濟的矛盾,蘇轼在《應诏論四事狀》中曾批評其弊端。需注意與“折變”(宋代類似制度)區分,兩者均涉及賦稅折算,但具體規則不同。

别人正在浏覽...

哀迫奧樞奧思白素辯識兵衛鄙訊擘窠書簸籭蠶連紙扯鈴侈衣美食楚囚相對竄掇淡客稻實大有可為诋詈東經遁避分陝副歌腹婚黃金埒惠蛄惛耄護世嘉靖七子甲乇酒壺空囊口順雷鍧鍊炁淋淋珉瑤木斛逆亂凝旒漚鳥仆人綦連憩歇憩偃搉易人黎人牆升曦受享手心鼠耗水龍吟四虛特來同脈秃魯麻帏輤五铢服蝦夷謝秋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