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折纳的意思、折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折纳的解释

唐 时实行两税法,称按钱折价交纳粟帛为折纳。 宋 时亦称以产业偿还官欠。参阅《旧唐书·食货志二》、 宋 苏轼 《应诏论四事状》、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四节。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折纳”是汉语中具有历史经济色彩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将应缴纳的实物赋税折算为其他形式(如货币、布帛等)进行缴纳的制度。该制度在中国古代赋税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词义分解

“折”为折算、转换之意,“纳”即缴纳、交纳,二者组合构成赋税领域的专业术语,体现古代税收形式的灵活性。例如唐代两税法推行后,百姓常将谷物按市价折算为铜钱缴纳,称为“折钱纳粟”。

二、历史演变

  1. 唐代起源:据《中国赋税史》记载,折纳制度始于唐中后期,因钱帛并行流通而产生,政府为调节财政需求,允许将绢帛按比例折抵租庸。
  2. 宋代发展:北宋推行“折变”法,将税粮按市价折为银钱或丝绢,但常因官吏操纵折价加重民负,《宋史·食货志》载有“其入有常物,而一时所需则变而取之”的记载。
  3. 明清延续:明代一条鞭法确立银本位后,折纳逐渐转向以白银为折算标准,清代地丁银制度更强化了这一货币化特征。

三、关联术语

与“和买”“科配”等制度共同构成古代赋税体系,其中“折纳”特指政府强制规定的折算标准,不同于市场自愿交易。《中国经济制度史》强调其具有“半市场化外壳下的行政调控”特性。

网络扩展解释

“折纳”是一个历史经济术语,在不同朝代的具体含义略有差异,以下是综合解释:

  1. 基本定义
    指将实物税赋按市价折算为钱币或其他形式缴纳的税收方式。唐代两税法推行后,百姓需将原缴纳的粟、帛等实物,根据官方定价折算成钱币上交,这一过程称为“折纳”。

  2. 历史背景
    唐代实行两税法后,政府为方便财政管理,要求部分税项以货币形式缴纳。但实际执行中,常因市场波动导致折算比例不合理,加重百姓负担。宋代延续此制度,并扩展至以产业抵偿官方债务的场景。

  3. 词义演变
    现代部分词典(如)将其引申为“存入钱财”,但此用法缺乏广泛历史文献支持,可能属于现代延伸义。核心含义仍以税收折算为主。

扩展说明
折纳制度反映了古代货币经济与实物经济的矛盾,苏轼在《应诏论四事状》中曾批评其弊端。需注意与“折变”(宋代类似制度)区分,两者均涉及赋税折算,但具体规则不同。

别人正在浏览...

阿那含本初毕昴宾白布帛菽粟抶疻搋子纯净物出羞淡定黨獄道长刀劳鬼点除典爨點紙節地核顶箱抵牾负雀该览鑉鑪恢台解寤景点经死块礨苦车袴襦歌楛菀烂柯仙客李法碌碡论义冥事年近古稀破孝潜躲勤虔山丈沙戏折乏神场神职,圣职尸蜡事守双趺索性踏勘镗镗天津桥天阉条贯推列网巾遐冲乡尊衔耀小黄香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