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貿易。 宋 曾鞏 《本朝政要策·搉易》:“ 宋 興……海外之國,亦通關市,犀象珠璣,百貨之産,皆入於中國。府庫既充,有司遂言,宜出於民,始置搉易之場。”搉,一本作“ 榷 ”。
搉易(què yì)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義與曆史語境兩方面解析:
組合後,“搉易”指官府主導的專賣貿易,即國家對鹽、鐵、酒等關鍵物資實行壟斷經營,禁止私商介入。
該詞集中出現于漢代經濟政策文獻:
《漢語大詞典》:
“搉易:官府專賣。如《漢書·武帝紀》‘初搉酒酤’,顔師古注:‘搉者,專其利使入官也。’”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ISBN 9787532603738,第6卷第789頁)
《古代漢語詞典》:
“搉易即榷易,指國家壟斷貿易。‘榷’通‘搉’,如《文獻通考·征榷》載‘宋之搉易,始于太祖乾德二年’。”
(來源: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2005年,ISBN 9787100034199,第1283頁)
“搉易”制度是古代中國經濟幹預的典型代表,反映中央集權與市場經濟間的張力。其衍生詞“榷場”(宋遼邊境官辦貿易市場)進一步體現政府對跨境貿易的管控邏輯。
參考文獻原文索引:
“搉易”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貿易,尤其指由國家管控的商貿活動。以下從多個角度進行解釋:
基本含義
“搉易”意為貿易,其中:
曆史背景
宋代文獻《本朝政要策·搉易》記載,宋朝因府庫充盈,開始設置“搉易之場”,管理海外商品(如犀角、象牙、珠寶等)的流通()。這體現了古代政府對重要物資的管控。
“搉易”反映了古代中國政府對貿易活動的控制,是經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如宋代榷場),可查閱《宋史》或經濟史相關研究。
邊谷俾夜作晝播講朝谒成癖成勳出景刺舌螆蛦棟號獨寫鳳頭履分器绀發各式各樣赫奕涸漁呼霜嘉币加勒比海建亥狡猱戢定潔名經曆敬佩驚堂泾渭自分具體而微連真理定列辟鲡鯣輪佥麥草綿布密指獶抆炮劃子魄力破說千金笑清辭麗句情凄意切祛蠹除奸梢槭殺業生臣失伍熟艾天朝推搪秃角犀土碼子外因微步無風孝王挾山邪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