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過 江 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 新亭 ,藉卉飲宴。 周侯 ( 周顗 )中坐而歎曰:‘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唯 王丞相 ( 王導 )愀然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 楚 囚相對!’”後用以形容人們遭遇國難或其它變故,相對無策,徒然悲傷。 明 徐複祚 《紅梨記·憶友》:“夫和婦 楚 囚相對,血淚滿襟臆。”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獻二·李太守》:“公今日之行,榮於登仙,諸君何至作 楚 囚相對耶!” 梁啟超 《*********未來記》第五回:“ 黃毅伯 已是哭得淚人兒的一般, 陳星南 勸也不好,不勸也不好,隻得跟著做個 楚 囚相對。”亦作“ 楚囚對泣 ”。 宋 汪元量 《莺啼序·重過金陵》詞:“清談到底成何事?回首 新亭 ,風景今如此, 楚 囚對泣何時已。歎人間、今古真兒戲。” 沉砺 《偶成》詩:“ 楚 囚對泣渾無補,誰為中原奮 魯 戈?”參見“ 楚囚 ”。
“楚囚相對”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如下:
形容人們遭遇國難或其他重大變故時,彼此相對無策、隻能徒然悲傷的狀态。帶有對困境中消極悲觀的批判意味。
原始典故
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東晉南渡後,士大夫們常聚于新亭宴飲,周顗(周侯)感歎“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衆人相視流淚。唯獨王導激勵衆人:“當共戮力王室,克複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
延伸背景
“楚囚”原指春秋時被俘的楚國人鐘儀(《左傳》記載),後借指處境窘迫之人。王導用此典批評南渡士族的消極态度,強調應積極作為。
這一成語不僅反映了東晉士人的家國之痛,也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積極入世精神的推崇。王導的駁斥成為後世面對逆境時的勵志典範。
《楚囚相對》是成語,形容關系緊張、對立雙方互相對峙的局面。
《楚囚相對》分别由“楚”、“囚”、“相”、“對”四個字組成。
其中,“楚”字的部首是“木”,總筆畫數為4。
“囚”字的部首是“囗”,總筆畫數為5。
“相”字的部首是“目”,總筆畫數為9。
“對”字的部首是“寸”,總筆畫數為4。
“楚囚相對”這個成語來源于《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描述的是戰國時期楚國囚犯與秦國相對的情景,形容兩者勢不兩立的對峙局面。
《楚囚相對》是《楚囚相對》的繁體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有些字的形态會與現代寫法略有不同,但《楚囚相對》這個成語的字形在古時候與現代寫法相似,沒有明顯的變化。
他們之間存在着《楚囚相對》的矛盾,難以調和。
相對而言、相對無言、對峙、囚犯
對立、對抗、沖突、敵對
和諧、友好、和睦、統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