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冕旒靜止不動。形容帝王态度肅穆專注。 前蜀 韋莊 《和鄭拾遺秋日感事》詩:“負扆勞天眷,凝旒念國章。”《舊唐書·楊虞卿傳》:“陛下初臨萬宇,有憂天下之志,宜日延輔臣公卿百執事,凝旒而問,造膝以求,使四方内外,有所觀焉。”
(2).代稱帝王。 宋 張孝祥 《丑奴兒》詞:“主人白玉堂中老,曾侍凝旒。”
“凝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帝王儀态或代指帝王本身,具體釋義如下:
形容帝王專注肅穆
“凝旒”字面意為“冕旒靜止不動”。古代帝王冠冕上垂挂的玉串(即“旒”)在靜止時,象征帝王神态莊重、專注治國。例如:
前蜀韋莊《和鄭拾遺秋日感事》詩:“負扆勞天眷,凝旒念國章。”
代稱帝王
因“旒”為帝王冠冕的專屬飾物,故“凝旒”也引申為帝王的代稱。例如:
宋張孝祥《丑奴兒》詞:“主人白玉堂中老,曾侍凝旒。”
詞義背景
“旒”是古代禮冠的玉飾,帝王冕冠前後懸挂的玉串數量象征地位(如天子十二旒)。帝王神情專注時,旒自然靜止,故“凝旒”既描繪儀态,也暗含治國之态。
《舊唐書·楊虞卿傳》記載:“陛下初臨萬宇……凝旒而問,造膝以求。”
結構分析
“凝”為靜止、莊重,“旒”指帝王冠冕的玉飾,二字組合強化了帝王威儀與專注形象。
該詞多用于古典文獻或詩詞中,現代漢語已罕見。若需引用,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如描述曆史人物或古典場景。
凝旒是一個含義豐富的詞語,它可以指代旗幟、軍旅、榮譽等意思。凝旒含有濃郁的軍事和曆史色彩。
凝旒的部首是日字旁,總共有14個筆畫。
凝旒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鄘風·凝其旒》中,意為凝固聚集的旗幟。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泛指旗幟、軍旅等含義。
在繁體字中,凝旒的書寫形式為「凝旒」。
古時候漢字寫作「凝侶」,與現代寫法略有不同。
1. 軍營中的旗幟高高飄揚,凝旒顯露着軍人的榮耀。
2. 凝旒冉冉升起,象征着國家的力量和希望。
旗幟、榮譽、軍旅、團旗、軍營
旗幟、纛旗、軍旗、戰旗
舒展、放松、散漫、松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