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擘窠書的意思、擘窠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擘窠書的解釋

亦稱“ 擘窠字 ”。指大字。 清 朱履貞 《書學捷要》卷下:“書有擘窠書者,大書也。” 清 昭槤 《嘯亭雜錄·烏提督》:“時守将為 葉清 ,故武科子弟,善於詩,書擘窠字,倉卒乘馬傷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擘窠書(bò kē shū)是漢語書法術語,特指字形碩大、結構方整的榜書大字,常見于匾額、碑刻、摩崖等莊重場合。其名稱源于書寫時需預先界劃方格(擘窠)以規範字形,确保整體氣勢恢宏。以下從三方面詳解其内涵:


一、字源本義

  1. "擘窠"釋義

    "擘"指劃分,"窠"原義為鳥獸巢穴,引申為框格。合稱指在書寫前用刀或筆劃分方格界欄,作為大字布局的基準。唐代顔真卿《乞禦書放生池碑額表》即有"前書點畫稍細,恐不堪經久,臣今謹據石擘窠大書"的記載,強調界格對大字工整性的作用。

  2. 書寫特征

    需用提鬥筆(大型毛筆)蘸濃墨,運筆渾厚沉穩,轉折處強調骨力。如清代康有為《廣藝舟雙楫》所述:"作榜書須筆墨雍容,以安靜簡穆為上,雄深雅健次之",凸顯端莊威嚴的審美要求。


二、藝術表現

  1. 結構規範

    字形嚴格遵循方格空間,筆畫間距勻稱,如唐代《顔氏家廟碑》碑額篆書,每字獨立于界格内,體勢方正而氣韻貫通。

  2. 氣勢營造

    通過粗壯筆法強化視覺張力,典型如泰山經石峪《金剛經》摩崖石刻,單字逾50厘米,以圓筆藏鋒展現渾樸氣象,體現"大字如小字之疏朗,小字如大字之精密"(明代費瀛《大書長語》)的辯證法則。


三、曆史應用

  1. 實用場景

    多用于宮殿匾額(如故宮"太和殿"金匾)、碑刻題頭(《九成宮醴泉銘》碑額)、摩崖題字(漢《石門頌》)等需遠觀辨識的場合。

  2. 書體演變

    雖以篆隸楷為主,但亦有行草擘窠書,如懷素《自叙帖》題首大字,在狂草中融入界格約束,形成動靜對比之美。


補充說明

現代語境中,"擘窠體"有時泛指印刷用粗黑體字,但其書法本質仍強調手寫筆意與人文氣韻,區别于機械字體。清代書論家包世臣《藝舟雙楫》指出:"窠臼非病,病在無魂",強調技法與神采的統一性。


文獻依據:

  1. 許慎《說文解字》對"擘""窠"的形義解析
  2. 陶宗儀《書史會要》載曆代擘窠書家技法
  3. 祝嘉《書學史》論榜書發展脈絡
  4. 曆代碑刻實物(西安碑林、泰山石刻等)

網絡擴展解釋

擘窠書是書法術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分析:

一、字面與發音 讀音為bò kē shū(),原指篆刻或書寫大字時劃分的界格。其中“擘”意為分開或大拇指,“窠”指鳥巢或穴狀結構,引申為書寫時的格線布局。

二、書法應用

  1. 書寫方法:古代書寫匾額、碑刻時,為保持字體勻整,用橫縱線條分格書寫,稱為“擘窠”,後演變為大字的代稱。
  2. 執筆特點:需用虎口(擘窠)握筆,強調懸腕運力,適合書寫榜書、署書等大字書體。

三、曆史演變 起源于篆刻印章的界格劃分(如秦印),後擴展至書法領域。北齊時期已有“擘窠書”的記載,明清時期成為榜書的别稱,如紀昀提及以琉璃堆砌擘窠書裝飾。

四、現代釋義 廣義指大字書法,尤其用于牌匾、摩崖石刻等場景,如“山海關”題字即屬此類。狹義可指通過分格法書寫的規範大字。

注意:部分資料(如、3)将其釋為“勤奮讀書”的成語,但此說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主流釋義仍以書法術語為主。

别人正在浏覽...

安頓榜服飽飛冰冷缽昙摩羅伽大寶豺節長曆長篇累牍長休告朝生夕死車把式重味菙氏忖恻當世冠誕幻不經登蟾宮刁酒吊死董卓耳鬓撕磨二尺半煩幾汾葵符篆給濟公良痕路見羹見牆奸孽悸罔開緒口題俚鄙裂唇纚绋龍眉躶膚馬來西亞蠻為迷人拟疏偏惡拼搏千夫所指千乞愆暘輕塵鲯鳅啟悟擾攪善薦山崖申時嘶喝外洋委形相亞心煩意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