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本求末的意思、舍本求末的詳細解釋
舍本求末的解釋
放棄根本,追求末節。《關尹子·一宇》:“殊不知捨源求流,無時得源。捨本求末,無時得本。” 鄭觀應 《盛世危言·吏治下》:“為百姓圖富教,為國家謀久長,毋瞻徇私情……毋捨本求末,毋畏難苟安,置身家性命、功名富貴於度外。”
詞語分解
- 舍的解釋 舍 è 居住的房子:宿舍。旅舍。校舍。 居住,休息:舍于山麓。 謙辭,多指親屬中比自己年紀小或輩分低的:舍弟。舍侄。舍親。 古代行軍一宿或三十裡為一舍:退避三舍(喻對人讓步)。 姓。 取 筆畫數:;
- 末的解釋 末 ò 尖端,梢:末梢。末端。秋毫之末(毫毛尖端)。 最後,終了:末了(僶 )。末尾。末日。末代。窮途末路。 非根本的,次要的,差一等的:末業。末技。舍本逐末。 碎屑:末子。碎末。 傳統戲劇角色名,一
網絡擴展解釋
“舍本求末”是一個漢語成語,通常用于批評處理問題時忽視本質而過度關注次要部分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含義:指放棄根本或主要的部分,轉而追求枝節或次要的内容。比喻做事不抓住關鍵環節,反而在細枝末節上耗費精力。
- 感情色彩:含貶義,常用于警示或批評。
2.出處與演變
- 最早記載:出自《呂氏春秋·上農》,原文提到“民舍本而事末則不令”,強調農業(本)與商業(末)的關系,反映古代重農思想。
- 其他文獻:後《關尹子·一宇》中也有“舍本求末,無時得本”的表述,進一步深化其哲學含義。
3.用法與結構
- 語法結構:聯合式成語,可作謂語、賓語、定語或狀語。
- 適用場景:多用于分析問題、批評決策或行為偏差。例如:“企業若為短期利益忽視産品質量,便是舍本求末。”。
4.例句
- 文學創作:“寫文章隻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内容,那是舍本求末。”
- 社會治理:“政策若僅關注表面數據,忽略民生根本,實為舍本求末。”
5.近義詞
- 舍本逐末:強調主動追逐次要部分。
- 本末倒置:突出主次關系的颠倒。
該成語提醒人們分清主次矛盾,避免因小失大。其曆史淵源與用法均指向對“根本性”的重視,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舍本求末
舍本求末是一個成語,形容為了追求最小的好處而放棄了更重要的利益。
拆分部首和筆畫:舍(辶+土)本(木)求(止)末(木)。
來源:《論語·學而》中的一句話“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舍近求遠,民不堪命矣。”引申而來。
繁體:捨本求末。
古時候漢字寫法:舍本求末。
例句:他為了小利而舍本求末,最終損害了自己的長遠利益。
組詞:捨本求末、所行無忌、利益誘惑、性命交關。
近義詞:取小舍大、為虎作伥、貪小失大。
反義詞:本末倒置、舍近求遠。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