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貌。 唐 韓愈 《唐故江南西道觀察使王公神道碑銘》:“讀書著文,其譽藹鬱。”舊題 唐 柳宗元 《龍城錄·明皇夢遊廣寒宮》:“下視玉城崔峩,但聞清香藹鬱。” 明 張居正 《再辭恩命疏》:“仰惟聖眷優崇,宸綸藹鬱,敢不祗若。”
“藹郁”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繁盛、濃密的樣态,多用于形容事物茂盛或香氣濃郁的狀态。拼音為ǎi yù,字形結構為“藹”(上下結構)與“郁”(左右結構)組合而成。
古籍引證
如唐代柳宗元《龍城錄·明皇夢遊廣寒宮》中記載“清香藹郁”,明代張居正《再辭恩命疏》也使用“宸綸藹郁”形容文辭繁盛,均體現其“盛貌”之意。
異體字與用法
部分文獻中寫作“霭郁”,兩者音義相通,均強調“濃盛”的特質,但“霭”本義與雲氣相關,可能更偏向朦胧、彌漫的意象,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見,多出現在文學或仿古語境中,如描述草木繁茂、文采華美或氛圍濃厚。
建議:若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籍原典,結合具體例句分析其修辭效果。
藹郁(ǎi yù)是一個漢語詞彙,用來形容人的性情和态度。它表示柔和、溫和、和藹可親的品質。一個藹郁的人通常溫文爾雅,态度友善,給人以舒適和愉快的感覺。
藹郁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艹」和「阝」。艹部表示與植物有關,而阝部是一個漢字部首,表示與阜有關的意思。藹郁共有15個筆畫。
藹郁是由現代漢語詞彙構成的詞組,沒有明确的出處或來源。在繁體字中,藹郁的寫法為「藹鬱」。
在古代,藹郁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目前沒有确切的古文字體記錄。藹郁在曆史上的使用可能沒有現代漢字使用頻繁。
1. 他的臉上總是洋溢着藹郁的微笑。
2. 她用藹郁的語氣安慰着孩子們。
3. 老師的藹郁态度使得學生們願意向他請教問題。
藹郁可以與其他漢字組合形成不同的詞語,例如:藹視(溫和地看待)、藹和(溫和友善)、藹人(和藹的人)等。
藹郁的近義詞包括:溫和、親切、和善。
藹郁的反義詞可以是:嚴厲、冷漠、粗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