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本《史記·張耳陳馀列傳》:“且 餘 所以不俱死,欲為 趙王 、 張君 報 秦 ;今必俱死,如以肉委餓虎,何益?”後因以“餵虎割肉”比喻無益的犧牲。 清 林旭 《叔峤印伯居伏魔寺數往訪之》詩:“擲鼠忌器空持疑,餵虎割肉有盡時。”
“喂虎割肉”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該成語出自《史記·張耳陳馀列傳》。原文記載,張耳、陳馀在秦末起義中,因意見分歧産生矛盾。陳馀曾言:“今必俱死,如以肉委餓虎,何益?”意指若兩人同歸于盡,如同将肉投喂餓虎,毫無益處。後演變為“喂虎割肉”,比喻無益的犧牲。
部分現代解釋(如)認為該詞可指“為生存被迫犧牲利益”,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可能為引申誤讀。建議以《史記》原典及主流詞典釋義為準。
提示:若需完整典故原文或更多例句,可參考《史記》相關篇章或權威成語詞典。
《喂虎割肉》是一個成語,意思是以自己的損失來滿足他人的要求。它由四個字組成,包括“喂”、“虎”、“割”和“肉”。
這個成語的部首拆分如下: - “喂”字的部首是口; - “虎”字的部首是虍; - “割”字的部首是刀; - “肉”字的部首是⺼。
詳細的筆畫數目如下: - “喂”字有12畫; - “虎”字有8畫; - “割”字有10畫; - “肉”字有6畫。
《喂虎割肉》這個成語來源于古代的寓言故事。相傳,有一個人看到一隻餓瘦的老虎,他想喂養它,于是他割下了自己的肉喂給老虎。這個故事被人們用來形容為了滿足他人的要求而自己付出巨大的代價。
在繁體字中,《喂虎割肉》分别是「喂」、「虎」、「割」和「肉」。
古代對這個成語的書寫方式可能有所不同。根據古代的文獻記載,有一種用古文字體書寫的方式為「衛虎割⺼」。
以下是《喂虎割肉》的一些例句: - 他為了滿足上司的要求,不惜以自己的財富作為代價,真是喂虎割肉。 - 這個公司為了保持市場份額,降低了産品的價格,實際上是在喂虎割肉。
與《喂虎割肉》相關的組詞有「喂養」、「喂食」、「割損」、「割舍」等。
與《喂虎割肉》意思相近的成語有「坐吃山空」、「自取滅亡」等。
與《喂虎割肉》意思相反的成語有「以牙還牙」、「損人利己」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