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日月的光輝。景,本指日光。 漢昭帝 《淋池歌》:“秋素景兮泛洪波,揮纖手兮折芰荷。” 晉 陸雲 《喜霁賦》:“朱光播於甕牖兮,素景衍乎中閨。” 南朝 宋 鮑照 《拟阮公夜中不能寐》詩:“惠氣憑夜清,素景緣隟流。” 清 黃景仁 《雜詠》之八:“白雲詎能盡,坐此素景遷。”
(2).秋季的景色。 宋 柳永 《木蘭花慢》詞:“漸素景衰殘,風砧韻響,霜樹紅疏。” 清 黃景仁 《換巢鸾鳳》詞:“素景商飊,正羈懷落漠,病思蕭寥。”
(3). 晉 朝的代稱。古代五行之說,以金配秋,其色尚白,而 晉 以金德為帝,故稱。《文選·謝朓<和王著作八公山>》:“戎州昔亂華,素景淪 伊 穀 。” 劉良 注:“素景, 晉 也, 晉 金德王,故雲素景。”
“素景”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差異,主要包含以下三種解釋:
“素”指白色或純淨,“景”原指日光,組合後引申為日月的光輝。例如:
因秋季五行屬金,對應白色(素色),故“素景”也代指秋景。例如:
古代五行學說中,晉朝屬金德,對應秋季的白色,因此“素景”成為晉朝的别稱。如《文選·謝朓<和王著作八公山>》中“素景淪伊谷”,劉良注解直接指出“素景”即指晉朝。
如需具體文獻例證或更多細節,可參考《淋池歌》《喜霁賦》等原文。
《素景》是一個中文詞彙,常用作文學作品的标題或者主題,意思是清新、樸實的景色或風景。這個詞常常用來形容大自然的美麗、甯靜和純粹。
《素景》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素”和“景”。
“素”的部首是“糸”,總共有10個筆畫。
“景”的部首是“日”,總共有12個筆畫。
《素景》這個詞的來源不詳,它常常出現在古典文學作品中,用于描繪自然美景或者抒發對自然之美的感悟和贊美。
《素景》的繁體字為「素景」。
古時候,《素景》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其中,“素”字的古體寫法為「白雲」,形象地表達了清新和純潔的意義;而“景”字的古體寫法為「井日竹大」,表示了太陽照耀着井水和竹子的景象。
1. 這片山林的《素景》讓人感到恬靜和甯谧。
2. 尋找一處安靜的湖泊,是我追求的《素景》。
3. 當我看到海邊的日出,那絕美的《素景》讓我感到無限甯靜。
1. 素食:指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飲食習慣。
2. 風景:指自然或人工創造出來的美麗景色。
3. 素雅:指文字、形象等簡單樸實、不加修飾的風格。
1. 素淨:形容純潔、清澈的樣子。
2. 素淡:形容柔和、沒有過多裝飾的顔色或味道。
3. 素雅:形容樸實、簡約而有品味的風格。
1. 俗景:與《素景》相對,指平凡、普通或不值得贊美的景色。
2. 繁景:形容複雜、繁忙的景象。
3. 暗景:與《素景》相對,指黯淡、昏暗或讓人感到陰郁的景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