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放迹 ”。
亦作“ 放跡 ”。亦作“ 放蹟 ”。1.猶遠行。《楚辭·九章·悲回風》:“求 介子 之所存兮,見 伯夷 之放迹。” 王逸 注:“放,遠也;迹,行也。”
(2).猶浪迹。到處漂泊。 唐 韓愈 《唐故江南西道觀察使中大夫王公神道碑銘》:“同列有恃恩自得者,衆皆媚承,公嫉其為人,不直視,由此貶 連州 司戶,移 夔州 司馬,又移 荊南 ……放跡在外,積四年。”《新唐書·韓思彥傳》:“至官閲月,自免去,放蹟 江 淮 間。” 明 方孝孺 《學士亭記》:“故或放迹於江海,或養操於山林,求遺世忘累之士而與之遊。” 清 顧炎武 《春雨》詩:“放跡江湖間,猶思理墳典。”
“放迹”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遠行
源自《楚辭·九章·悲回風》:“求介子之所存兮,見伯夷之放迹。”。王逸注:“放,遠也;迹,行也”,即指遠行、遠遊。此義項多用于描述古人的長途跋涉或追尋理想的行為。
浪迹漂泊
引申為居無定所、四處漂泊的狀态。例如唐代韓愈在碑銘中記載某人被貶後“放迹在外,積四年”;《新唐書》中也有“放蹟江淮間”的表述,均指因際遇變化而流離輾轉的生活狀态。
其他說明:
如需具體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楚辭》、韓愈文集等古籍。
放迹(fàng jì)是一個漢字詞彙,意思是釋放,放出。它是由兩個部首組成:方和攵,總共有10個筆畫。
這個詞的來源比較難考證,但它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有一些變體。在繁體字中,放迹可以寫作放跡。在古代漢字中,寫放的時候通常使用放的舊字形放。而迹的古字形則是彳加力的組合,形狀與現在略有不同。
以下是一些使用放迹這個詞的例句:
1. 他決定放迹他的憂慮和煩惱。
2. 放迹一段時間能有助于人們的心靈放松。
放迹還可以結合其他漢字組成更多的詞彙。例如:
1. 放心:放下心中的焦慮和擔憂。
2. 放松:使身心得到舒展和休息。
與放迹意思相近的詞彙是釋放、解放等,它們都有放開、解脫的含義。反義詞可以是束縛、限制等,表示受到限制或約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