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房屋。 漢 孔融 《繕治鄭公宅教》:“必繕治牆宇,以俟還。”《晉書·孝愍帝紀》:“帝之繼皇統也,屬 永嘉 之亂,天下崩離, 長安 城中戶不盈百,牆宇穨毀,蒿棘成林。” 唐 杜甫 《課伐木》詩:“牆宇資屢修,衰年怯幽獨。”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王成》:“時盛夏燠熱,村外故有 周 氏園,牆宇盡傾,唯存一亭。”
(2).引申為庇蔭。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名實》:“祖考之嘉名美譽,亦子孫之冕服牆宇也。”
(3).喻風範,氣度。 晉 袁宏 《三國名臣序贊》:“邈哉 崔生 ,體正心直,天骨疏朗,牆宇高嶷。”《晉書·王湛王坦之等傳論》:“ 坦之 牆宇凝曠,逸操金貞。” 清 曾國藩 《鄧湘臯先生墓表》:“ 磵東 牆宇自峻,與人少可。”
“牆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展開:
基本含義(指房屋)
本義為房屋或建築的圍牆、屋宇,常見于古籍描述。例如《晉書》提到“牆宇穨毀,蒿棘成林”,指長安城破敗景象;杜甫詩“牆宇資屢修”則強調修繕房屋的重要性。
引申含義(庇蔭)
由實體房屋擴展為抽象的庇護或家族傳承。如《顔氏家訓》中“祖考之嘉名美譽,亦子孫之冕服牆宇也”,意為祖先的聲譽如同房屋般蔭庇後代。
比喻含義(風範、氣度)
形容人的品格或氣度恢弘。晉代袁宏贊崔琰“天骨疏朗,牆宇高嶷”,清代曾國藩評價他人“牆宇自峻”,均以建築之宏偉喻指人的精神境界。
補充說明:
“牆”指圍牆,“宇”指屋檐或空間,組合後既涵蓋實體居所,也承載抽象文化意象。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在文史研究或文學創作中仍有應用價值。
牆宇,是一個由兩個部首組成的詞彙,分别為“土”和“宀”,共有14畫。它的意思指的是牆壁和屋檐,通常用來形容建築物的外部。它可以用作名詞,也可以用作動詞。
“牆宇”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在古時候,人們用象形的方式來描述事物。在“牆宇”這個詞中,“宀”表示房屋的形狀,而“土”則指的是牆壁的材料。
繁體字中,“牆宇”這個詞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保留了原本的“土”和“宀”的形狀和結構。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牆宇”在古代可能會寫成“牆宇”,而不是現代的“牆宇”。這種變化是由于古代漢字的形态演變導緻的。
1. 這座古老的廟宇巍峨的牆宇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
2. 在傍晚時分,夕陽的餘晖照亮了牆宇,讓整個村莊顯得更加美麗。
1. 牆壁
2. 牆角
3. 屋檐
4. 屋頂
5. 建築
6. 房屋
1. 建築物
2. 房屋
3. 地方
4. 場所
5. 構築物
1. 天空
2. 開放
3. 自由
4. 敞開
5. 露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