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稍禮的意思、稍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稍禮的解釋

古時朝聘賓客,不得按時返回的,主人供給其飲食,叫做“稍禮”。《周禮·天官·漿人》:“共賓客之稍禮。” 鄭玄 注:“稍禮,非飧饔之禮,留閒,王稍所給賓客者。” 孫诒讓 正義:“ 賈 彼疏謂以其賓客之道,十日為正,行聘禮既訖,合歸,一旬之内,或逢兇變,或主人留之,不得時反,即有稍禮。蓋凡朝聘賓客,始至則有飱,既行,禮則有饔;若其有事,留閒,則别給稟食,其禮殺於飧餼。蓋有米穀酒漿而無牲牢。” 宋 王安石 《周官新義·天官·漿人》:“共賓客之稍禮,則若庖人繼肉,廩人繼粟,稍給其物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稍禮”是一個漢語古語詞,其核心含義指代古代社交中表示謙遜或略表心意的禮節性贈品。根據《漢語大詞典》對“稍”的釋義,“稍”可解作“小、略微”,在此處引申為“微薄、簡單”之意;“禮”則指代禮儀規範或饋贈物品。二者結合後,“稍禮”特指形式簡潔、價值不重的禮節性往來。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用于兩類語境:一是官員之間象征性往來,如《宋史·職官志》記載地方官員“歲貢稍禮以示恭”;二是民間婚俗環節,如清代《燕京歲時記》描述訂婚時男方需“備稍禮過帖”。其文化内涵既包含中國禮制中“禮輕情意重”的交往原則,也反映出封建社會等級制度下人際關系的分寸把握。

現代語境中,“稍禮”的使用已較為罕見,但在研究古代禮俗、傳統社會學的學術著作中仍有出現。例如北京大學《中國古代禮儀制度研究》将其納入“非正式交際禮儀”範疇進行讨論,強調其“區别于正式贽見禮的輕簡屬性”。

網絡擴展解釋

“稍禮”是古代禮儀中的特定概念,其含義和背景如下:

1.基本含義

指古代朝聘賓客時,若賓客因故無法按時返回,主人為其提供的飲食供給。這一禮節屬于臨時性安排,有别于正式的宴飨儀式。

2.文獻出處

源自《周禮·天官·漿人》:“共賓客之稍禮。”鄭玄注釋稱其為“非飧饔之禮”,即非正餐規格的招待,而是短期滞留期間的基本物資支持。

3.具體内容

4.曆史考據

宋代王安石在《周官新義》中将其類比為“庖人繼肉,廩人繼粟”,強調其延續性供給的特點。孫诒讓《周禮正義》進一步說明,賓客通常以十日為停留期限,超期則啟動稍禮機制。


注意: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稍稍行禮”,可能與古代原義存在混淆,建議結合《周禮》等典籍理解原始語境。

别人正在浏覽...

氨基比林不要彩霓怆思竄黜酢敗奠鴈電站刁鑽促狹地契獨鶴販海服闇更版夠瞧的鈎通醮台精絜靜退九籥丹蹶陰浚遐空谷跫音叩廬酷薄郎官湖麥芽漠闵木羽南郭處士内樂府鳥村瓯越叛匪片甲無存棄暗投明氣沖霄漢日禺散棊繖幄散胙扇對勝如沈冤駛動水牌數字化驷黃素甆天诏田作退傅揮金脫易玩笑危窮紋身小吃小寡禊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