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稍礼的意思、稍礼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稍礼的解释

古时朝聘宾客,不得按时返回的,主人供给其饮食,叫做“稍礼”。《周礼·天官·浆人》:“共宾客之稍礼。” 郑玄 注:“稍礼,非飧饔之礼,留閒,王稍所给宾客者。” 孙诒让 正义:“ 贾 彼疏谓以其宾客之道,十日为正,行聘礼既讫,合归,一旬之内,或逢凶变,或主人留之,不得时反,即有稍礼。盖凡朝聘宾客,始至则有飱,既行,礼则有饔;若其有事,留閒,则别给稟食,其礼杀於飧餼。盖有米穀酒浆而无牲牢。” 宋 王安石 《周官新义·天官·浆人》:“共宾客之稍礼,则若庖人继肉,廩人继粟,稍给其物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稍礼”是一个汉语古语词,其核心含义指代古代社交中表示谦逊或略表心意的礼节性赠品。根据《汉语大词典》对“稍”的释义,“稍”可解作“小、略微”,在此处引申为“微薄、简单”之意;“礼”则指代礼仪规范或馈赠物品。二者结合后,“稍礼”特指形式简洁、价值不重的礼节性往来。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多用于两类语境:一是官员之间象征性往来,如《宋史·职官志》记载地方官员“岁贡稍礼以示恭”;二是民间婚俗环节,如清代《燕京岁时记》描述订婚时男方需“备稍礼过帖”。其文化内涵既包含中国礼制中“礼轻情意重”的交往原则,也反映出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下人际关系的分寸把握。

现代语境中,“稍礼”的使用已较为罕见,但在研究古代礼俗、传统社会学的学术著作中仍有出现。例如北京大学《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研究》将其纳入“非正式交际礼仪”范畴进行讨论,强调其“区别于正式贽见礼的轻简属性”。

网络扩展解释

“稍礼”是古代礼仪中的特定概念,其含义和背景如下:

1.基本含义

指古代朝聘宾客时,若宾客因故无法按时返回,主人为其提供的饮食供给。这一礼节属于临时性安排,有别于正式的宴飨仪式。

2.文献出处

源自《周礼·天官·浆人》:“共宾客之稍礼。”郑玄注释称其为“非飧饔之礼”,即非正餐规格的招待,而是短期滞留期间的基本物资支持。

3.具体内容

4.历史考据

宋代王安石在《周官新义》中将其类比为“庖人继肉,廩人继粟”,强调其延续性供给的特点。孙诒让《周礼正义》进一步说明,宾客通常以十日为停留期限,超期则启动稍礼机制。


注意: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解释为“稍稍行礼”,可能与古代原义存在混淆,建议结合《周礼》等典籍理解原始语境。

别人正在浏览...

闇昧白铺报单贬所别细兵无常形臂鹰侧脚里掺扶斥犯储驾从动翠岚大保当腰雕弛都讲风传趺踝给散功高不赏广德王瓜子玉阖眼候脉换骨脱胎化衣尘火房简细金炬寂阒极野留欢默解木杖脑球牌楼七言群从散差丧门上月舍禁蜃景赊欠衰正枢府调説头羊土籍僞辞魏郑五陈无儋石无生理霞川香冽闲岁骁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