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逐,貶谪。 宋 王禹偁 《霍王元軌傳論》:“ 天後 之朝,皇枝剪滅,王雖罹竄黜,卒以令終。”《宋史·儒林傳四·蔡幼學》:“ 幼學 次第彈繳,竄黜尤衆,號稱職。”
竄黜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竄”與“黜”二字組合而成,主要表示對官員或罪人的嚴厲懲罰,包含放逐與罷免雙重含義。以下是詳細釋義及來源依據:
竄(竄)
《尚書·舜典》載“竄三苗于三危”,指将三苗部族流放至偏遠之地㊟。
黜
多用于描述古代帝王對臣子的政治清算,如《舊唐書·李林甫傳》載“林甫畏其逼己,竄黜之”,指李林甫将政敵驅逐并削職㊟。
“竄黜” 則兼具驅逐與革職,懲罰程度更重㊟。
“(武後)竄黜宰相裴炎,誣以謀反。”——指武則天将裴炎放逐并罷相㊟。
“秦桧擅權,竄黜忠良,嶽飛蒙冤。”——描述秦桧驅逐并罷免嶽飛等忠臣㊟。
參考資料來源: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4)
㊟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4)
㊟ 《資治通鑒》(中華書局點校本)
㊟ 《宋史》(中華書局點校本)
“竄黜”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需結合曆史文獻和現代用法綜合理解:
基本含義
根據,“竄黜”原指人的言行突然改變,表現出反複無常、不可靠的特點。其中“竄”表示行動快速或改變,“黜”意為廢除、罷免,組合後引申為行為或态度的突變。
曆史文獻中的釋義
在宋代及史書語境中,“竄黜”多指放逐、貶谪,常用于描述官員被罷免或流放。例如:
現代引申義
現代詞典(如)擴展了其含義,側重于形容人性格或态度的反複無常,可能與古義的“行為突變”相關,但更偏向抽象描述。
使用注意
“竄黜”兼具具體行為(古代貶谪)與抽象特質(現代反複無常)的雙重含義,需根據語境區分。
熬熬汲汲白馬清流把醆犇遁别路冰炭毖重舛互觸目崩心道爾頓點種地錦陊壞費害靊霳稿薦膏糜怪說顧影慚形海内外還省阖宗胡人家菊交戞接刃诘折進請裾裾考極枯黃澇田勞勳老丈人累蘇積塊禮律凜若秋霜路局倫魁磨趄子納款蔫主意前跋後疐牽吟七子蛆蟝趨事説書先生祀紀搜牢蹜蹜堂宇騰褒挑錯團礦挖空心思渥刑無全湘裙小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