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扇面對 ”。
扇對是古典詩歌(尤其是律詩)中的一種特殊對仗形式,具體解釋如下:
定義與别稱
扇對又稱“隔句對”或“扇面對”,指律詩中相鄰兩聯四句之間的交叉對仗,即第一句與第三句對仗、第二句與第四句對仗。這種對仗突破了常規的同一聯内對仗規則,形成隔句呼應的效果。
典型結構
以四句為一組,對仗關系為:
得罪台州去,時危棄碩儒;
移官蓬閣後,谷貴殁潛夫。
其中“得罪台州去”對“移官蓬閣後”,“時危棄碩儒”對“谷貴殁潛夫”。
經典用例
缥缈巫山女,歸來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昔年共照松溪影,松折溪荒僧已無;
今日重思錦城事,雪銷花謝夢何殊。
(以上用例均來自)
特點與地位
扇對屬于較為罕見的對仗形式,因其結構複雜且需兼顧詩意流暢性,故被稱為“珍稀品種”。它通過跨聯對仗增強詩句的節奏感和意蘊層次,常見于唐宋律詩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作背景或更多用例,可參考《苕溪漁隱叢話》等古典詩話文獻()。
《扇對》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把扇子合攏收起來。
《扇對》的拆分部首是"扌"(手部),筆畫為4畫。
《扇對》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繪畫中的一個技法,叫做"扇面對照法"。在繪畫中,扇子經常被用作一種工具,通過不同角度和姿态将其展開或合攏,來達到對照和學習的效果。
《扇對》的繁體字為「扇對」。
在古時候,寫《扇對》的字形可能稍有不同,但基本結構和意義都相同。
1. 她将手中的扇子扇對,準備離開。
2. 他用扇子扇對課本上的圖畫,比較了解。
扇面、扇形、對照、對比、對立
扇合、扇攏
扇開、扇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