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襂纚的意思、襂纚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襂纚的解释

亦作“ 襂襹 ”。亦作“ 襂褷 ”。毛羽下垂貌。《文选·扬雄<甘泉赋>》:“蠖略蕤绥,灕虖襂纚。” 李善 注:“灕虖襂纚,龙翰下垂之貌也……纚,所宜切。” 唐 李德裕 《振鹭赋》:“独立涟漪,意态閒暇,羽毛襂襹。” 宋 欧阳修 《戏答圣俞》诗:“羽毛襂褷眼睛活,若动不动如风吹。”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襂纚(sēn lí)是古汉语中的叠韵联绵词,形容羽毛或丝织物细密垂落、随风飘动的样子。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一、单字本义溯源

  1. “襂”

    本指古代旌旗边缘的垂饰物,引申为“纷披下垂”之态。《说文解字注》释其与“縿”(旌旗飘带)同源,强调“垂而飘动”的动态意象。

    来源: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影印本,第13卷,第15页)。

  2. “纚”

    原指束发的帛带或丝线编结的网状物,后泛指细密相连的丝缕。《广雅·释器》注:“纚,縰也,谓若网罗相连属。”

    来源:王念孙《广雅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4卷,第7页)。


二、复合词释义

“襂纚”为双声叠韵词,多用于描写羽毛、丝织品等轻柔物体细密垂坠、随风飘拂的形态。


三、引申义与文学意蕴

在文学作品中,“襂纚”常被赋予以下意涵:

  1. 动态美感:如鸟类羽毛(如雉尾、凤翎)或华服绶带轻盈飘拂之姿。

    例:《文选·张衡〈东京赋〉》“鼖鼓路鼗,树羽襂纚”,薛综注:“羽,鸟羽也,为葆羽于橦上,其形襂纚然。”

    来源:萧统《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卷,第122页)。

  2. 连绵不绝:因“纚”含“相连属”之义,故可隐喻事物延绵不断。

    例:清代毛奇龄《西河集》以“云襂纚而承宇”形容云雾缭绕之状。

    来源:《四库全书·集部·西河集》(文渊阁本,卷四十二)。


四、权威辞书释义

  1. 《汉语大词典》(第9册,第6页):

    “襂纚:羽毛下垂貌。亦泛指下垂貌。”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版。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2版,第1358页):

    “襂纚:形容羽毛或丝织物细长而下垂飘动的样子。”


“襂纚”以形声叠韵构词法,凝练表达了细密垂坠、飘动连绵的视觉意象,多见于汉赋、楚辞等古典文献,是汉语描绘动态柔美之态的典范词汇。

网络扩展解释

“襂纚”是一个极为罕见的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已基本不使用。其含义可从字形和古文用法两方面解读:

  1. 字形解析

    • 襂(sān):从“衣”部,本义指古代衣物上的装饰,如羽毛、丝带等下垂的饰物。
    • 纚(lí/xǐ):从“糸”部,原指系结丝线的动作,引申为织物垂挂、飘动的状态。
  2. 古文用法
    该词常出现在古典文学中,例如《楚辞》有“矆睒罔莫,羽旄襂纚”之句,描述用羽毛装饰的旗帜或仪仗(“羽旄”)在风中舒展开合、摇曳生姿的景象。因此,“襂纚”多用于形容衣物、旗帜等带有垂饰的物体随风飘动的样子。

建议:若该词出自具体古文段落,需结合上下文进一步分析。因其生僻性,可参考《汉语大词典》《说文解字注》等专业辞书,或咨询古典文献研究者。

别人正在浏览...

暗暧半空班迓陂隤不虞之誉谗挤赤石倒抹的皪圆吊羊雕殒二会子肥育佛母伏虎降龙觥饭不及壶飧龟孽归俗黑绳猴瘦黄牛三峡井底虾蟆棘针油积智恳悃灵波麦舟之赠曼绰姏母儚儚磨笄募俞奴颜婢睐骈沓暴炙耆龟亲心铨考全禄宂滞赏赞圣灵升山采珠事宽则圆噬贤涮羊肉水痕水葓司化送往通规外主畏语无缚午漏寤迁险猾衔怒衔玉小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