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托付以身後大事。指使承繼帝位或繼承職權,輔佐大政。《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趙皇後》:“不然,空使謗議上及山陵,下流後世,遠聞百蠻,近布海内,甚非先帝託後之意也。”《後漢書·劉表傳》:“及 表 病甚, 琦 歸省疾,素慈孝, 允 等恐其見 表 而父子相感,更有託後之意。”《三國志·魏志·徐宣傳》:“ 高祖 用 陳平 之智而託後於 周勃 也。”
“讬後”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搜索結果解釋如下:
“讬後”意為托付身後大事,特指将重要事務(如遺願、責任等)委托給他人在自己離世後完成。該詞由“讬”(同“托”)和“後”組成,結構為左右結構(讬)+ 半包圍結構(後),拼音為tuō hòu。
詞語關聯
與“讬後”相關的詞語包括:
成語延伸
涉及“讬”的成語多與委托、依附相關,例如:
由于“讬後”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更常見于古籍或特定語境。日常表達類似含義時,可替換為“臨終托付”“身後之托”等更易懂的表述。
以上信息綜合多個低權威性來源,若需深入考證,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專業辭書。
讬後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在婚後向另一方提出離婚。
讬後的拆分部首為言和女,通過拆分可得到“言”和“後”兩個部分。
讬後共有9畫,其中“讬”部分占據了7畫,“後”部分占據了2畫。
讬後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晚,據說最早出現在明代後期。當時,婦女地位較低,在丈夫家庭中沒有地位,經常遭受虐待。為了保護婦女權益,明代制定了一系列的婚姻法規,并設置了溝通渠道,使婦女有權利提出離婚。這就是讬後這個詞流傳下來的原因。
在繁體字中,讬後的寫法為「託後」。
在古代,讬後的寫法有所不同。一種古代寫法是「托後」,即将原字中的「讬」字改為「托」字。另一種寫法是「妥後」,即将原字中的「讬」字改為「妥」字。這些寫法都是曆史上對讬後這個詞的不同表達方式。
1.他們結婚已經多年了,但最近出現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到了讬後的地步。
2.她因為丈夫的出軌行為而提出了讬後。
讬婚、婚後、口後
離婚、分手
結婚、婚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