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唇齒。比喻彼此相依,關系密切。《新唐書·藩鎮傳序》:“效 戰國 ,肱髀相依。” 明 王志堅 《表異錄·軍旅》:“肱髀相依,即脣齒意。”
“肱髀”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gōng bì,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新唐書》或《表異錄》原文。
1. 部首和筆畫:
肱的部首是⺼(月字旁),它有4畫;髀的部首是骨(骨字旁),它有13畫。2. 源于:
肱髀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一種矛槊兵器。矛槊上端為肱,用于握持和發力,下端為髀,用于支撐和平衡。因此,肱髀一詞表示的是人體的臂部和腿部。3. 繁體:
肱髀的繁體字為「肱髀」。4. 古時漢字寫法:
在古代,肱髀的漢字寫法有一些變化。在《說文解字》中,肱寫作「⺼中土」,髀寫作「骨大禾」。5. 例句:
- 他在比賽中用力揮動肱髀。 - 走路時,他摔了一跤,磕傷了肱髀。6. 組詞:
- 肱骨 (gōng gǔ): 人體上臂的骨頭部分 - 肱二頭肌 (gōng èr tóu jī): 上臂的伸肌 - 肱三頭肌 (gōng sān tóu jī): 上臂的屈肌7. 近義詞:
- 上臂:指從肩部到肘部的部位,與肱髀意義相似。8. 反義詞:
- 腳踝:位于小腿與腳之間的關節,與肱髀意義相反。 以上就是關于「肱髀」的解釋,包括它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