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weapons]∶兵器和甲胄,泛指武器裝備
今南言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諸葛亮《出師表》
(2) [war]∶指戰争
明言章理,兵甲愈起。——《戰國策·秦策一》
(1).兵器和铠甲。泛指武器、軍備。《國語·吳語》:“唯是車馬、兵甲、卒伍既具,無以行之。”《孟子·離婁上》:“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國之災也。” 明 方孝孺 《艤航軒記》:“斧鉞兵甲恃之以為威。”
(2).指士兵,軍隊。《左傳·哀公十五年》:“ 公孫宿 以其兵甲入于 嬴 。”《醒世恒言·隋炀帝逸遊召譴》:“大興西苑,兩至 遼東 ……兵甲常役百萬,士民窮乎山谷。”
(3).戰事;戰争。《戰國策·秦策一》:“明言章理,兵甲愈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蠡 ( 範蠡 )對曰:‘兵甲之事, 種 不如 蠡 。’” 明 高啟 《蕭山尹明府吳越兩山亭》詩:“邇來此地有兵甲,風景頗似當年愁。”
"兵甲"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解析:
武器裝備的統稱
指兵器(如戈、矛)和铠甲(防護裝備),泛指軍事裝備。如《孟子·離婁上》提到“兵甲不多,非國之災也”,諸葛亮《出師表》中“兵甲已足”均體現此意。
代指軍隊或士兵
引申為持有武器裝備的軍事力量,例如《左傳·哀公十五年》記載“公孫宿以其兵甲入于嬴”,以及《醒世恒言》描述隋炀帝“兵甲常役百萬”。
象征戰争或軍事沖突
如《戰國策·秦策一》中“明言章理,兵甲愈起”,強調戰争頻發;諸葛亮《出師表》“北定中原”的目标也隱含對終結戰亂的期望。
用法示例
總結
“兵甲”核心含義圍繞軍事領域展開,既可指具體裝備,也可抽象代指軍隊或戰争,常見于曆史文獻及古典文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