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甲的意思、兵甲的詳細解釋
兵甲的解釋
(1) [weapons]∶兵器和甲胄,泛指武器裝備
今南言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諸葛亮《出師表》
(2) [war]∶指戰争
明言章理,兵甲愈起。——《戰國策·秦策一》
詳細解釋
(1).兵器和铠甲。泛指武器、軍備。《國語·吳語》:“唯是車馬、兵甲、卒伍既具,無以行之。”《孟子·離婁上》:“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國之災也。” 明 方孝孺 《艤航軒記》:“斧鉞兵甲恃之以為威。”
(2).指士兵,軍隊。《左傳·哀公十五年》:“ 公孫宿 以其兵甲入于 嬴 。”《醒世恒言·隋炀帝逸遊召譴》:“大興西苑,兩至 遼東 ……兵甲常役百萬,士民窮乎山谷。”
(3).戰事;戰争。《戰國策·秦策一》:“明言章理,兵甲愈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蠡 ( 範蠡 )對曰:‘兵甲之事, 種 不如 蠡 。’” 明 高啟 《蕭山尹明府吳越兩山亭》詩:“邇來此地有兵甲,風景頗似當年愁。”
詞語分解
- 兵的解釋 兵 ī 武器:兵器。兵刃。兵不血刃(兵器上面沒有沾血,指不經過戰鬥而取得勝利)。 戰士,軍隊:兵士。兵卒。兵丁。兵戎相見(指武裝沖突)。 與軍事或戰争有關事物的統稱:兵法。兵家。兵機。兵釁(戰争的争端
- 甲的解釋 甲 ǎ 天幹的第一位,用于作順序第一的代稱:甲子。花甲(六十歲的人)。 居于首位的,超過所有其它的:甲等。 古代科舉考試成績名次的分類:一甲(名為“進士及第”);二甲(名為“進士出身”);三甲(名為“
專業解析
“兵甲”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具有多重含義,主要源于古代軍事語境,其核心意義圍繞軍事裝備和武裝力量展開。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
字面本義:兵器與铠甲
- “兵”指武器、兵器,如刀、劍、戈、矛等。
- “甲”指铠甲、甲胄,即用于防護身體的裝備。
- 因此,“兵甲”最基礎的含義就是指作戰用的武器和護具,是軍事裝備的總稱。
- 例證: 《孟子·離婁上》:“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國之災也。” 這裡“兵甲”即指武器和铠甲。
-
引申義:軍隊、武力
- 由具體的武器裝備引申,代指持有這些裝備的武裝力量本身,即軍隊、軍力。
- 此義強調國家的軍事力量和戰争實力。
- 例證: 《國語·吳語》:“吳王夫差起師伐越,越王勾踐起師逆之江… 越王乃中分其師以為左右軍,以其私卒君子六千人為中軍。明日将舟戰于江,及昏,乃令左軍銜枚泝江五裡以須,亦令右軍銜枚踰江五裡以須。夜中,乃命左軍、右軍涉江鳴鼓中水以須。吳師聞之,大駭,曰:‘越人分為二師,将以夾攻我師。’乃不暇顧,亦中分其師,将以禦越。越王乃令其中軍銜枚潛涉,不鼓不譟以襲攻之,吳師大北。越之左軍、右軍乃遂涉而從之,又大敗之于沒,又郊敗之,三戰三北,乃至于吳。越師遂入吳國,圍王台。吳王懼,使人行成… 夫差将欲聽與之成。子胥谏曰:‘不可。夫吳之與越也,仇讎敵戰之國也;三江環之,民無所移。有吳則無越,有越則無吳。将不可改于是矣!員聞之:陸人居陸,水人居水。夫上黨之國,我攻而勝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車;夫越國,吾攻而勝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滅之!失此利也,雖悔之,必無及已。’越人飾美女八人,納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國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進之。’太宰嚭谏曰:‘嚭聞古之伐國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與之成而去之。勾踐說于國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與大國執讎,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則寡人之罪也。寡人請更。’于是葬死者,問傷者,養生者;吊有憂,賀有喜;送往者,迎來者;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然後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吳,其身親為夫差前馬。勾踐之地,南至于句無,北至于禦兒,東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廣運百裡。乃緻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寡人聞,古之賢君,四方之民歸之,若水之歸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帥二三子夫婦以蕃。’令壯者無取老婦,令老者無取壯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醫守之。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生三人,公與之母;生二子,公與之饩。當室者死,三年釋其政;支子死,三月釋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婦、疾疹、貧病者,納宦其子。其達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而摩厲之于義。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勾踐載稻與脂于舟以行。國之孺子之遊者,無不哺也,無不歠也:必問其名。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織則不衣。十年不收于國,民俱有三年之食。國之父兄請曰:‘昔者夫差恥吾君于諸侯之國,今越國亦節矣,請報之!’勾踐辭曰:‘昔者之戰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與知恥?請姑無庸戰!’父兄又請曰:‘越四封之内,親吾君也,猶父母也。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讎,其有敢不盡力者乎?請複戰!’勾踐既許之,乃緻其衆而誓之,曰:‘寡人聞古之賢君,不患其衆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恥也,而患其衆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滅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進旅退。進則思賞,退則思刑;如此,則有常賞。進不用命,退則無恥;如此,則有常刑。’果行,國人皆勸。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婦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是故敗吳于囿,又敗之于沒,又郊敗之。夫差行成,曰:‘寡人之師徒不足以辱君矣!請以金玉、子女,賂君之辱!’勾踐對曰:‘昔天以越予吳,而吳不受命;今天以吳予越,越可以無聽天之命而聽君之令乎?吾請達王甬、句東,吾與君為二君乎!’夫差對曰:‘寡人禮先壹飯矣。君若不忘周室而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願也。君若曰:吾将殘汝社稷,滅汝宗廟,寡人請死!餘何面目以視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遂滅吳。” 此段雖長,但其中“兵甲”指代吳越兩國的軍事力量對比和戰争行為。
-
引申義:戰争、軍事行動
- 進一步引申,指代需要使用武器和軍隊的行為,即戰争、戰事或軍事活動。
- 例證: 《韓非子·初見秦》:“今秦地折長補短,方數千裡,名師數十百萬。秦之號令賞罰,地形利害,天下莫若也。以此與天下,可兼而有也。臣昧死願望見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之從,舉趙,亡韓,臣荊、魏,親齊、燕,以成霸王之名,朝四鄰諸侯之道。大王誠聽其說,一舉而天下之從不破,趙不
網絡擴展解釋
"兵甲"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解析:
-
武器裝備的統稱
指兵器(如戈、矛)和铠甲(防護裝備),泛指軍事裝備。如《孟子·離婁上》提到“兵甲不多,非國之災也”,諸葛亮《出師表》中“兵甲已足”均體現此意。
-
代指軍隊或士兵
引申為持有武器裝備的軍事力量,例如《左傳·哀公十五年》記載“公孫宿以其兵甲入于嬴”,以及《醒世恒言》描述隋炀帝“兵甲常役百萬”。
-
象征戰争或軍事沖突
如《戰國策·秦策一》中“明言章理,兵甲愈起”,強調戰争頻發;諸葛亮《出師表》“北定中原”的目标也隱含對終結戰亂的期望。
用法示例
- 文言例句:“散財物,焚兵甲,施之以德”(劉安《淮南子》)。
- 現代引申:可比喻現代軍事裝備或武裝力量(需結合語境)。
總結
“兵甲”核心含義圍繞軍事領域展開,既可指具體裝備,也可抽象代指軍隊或戰争,常見于曆史文獻及古典文學。
别人正在浏覽...
并合钗鸾插犋乘坐創草創歴窗绡道喜打住電燙定僧敦適恩眷二亳方廣敷天複位贛灘垢膩黑眼珠踝胫黃兒米換手抓背緩縱混淆黑白腱炎甲葉基級客單可痛贶贈老女歸宗連璐離析渙奔詈語盧照鄰漫種南緯排行榜跑船偏墜切愕七十二子凄雨揉錯删汰沈樓赦書受寵若驚素風素支通信連土裡土氣土眼瓦當烏輪五馬五字校簿狎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