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螭魅的意思、螭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螭魅的解釋

亦作“ 螭鬽 ”。傳說山林中害人的怪物。亦喻各種壞人。螭,通“ 魑 ”。《左傳·文公十八年》:“流四兇族 渾敦 、 窮奇 、 檮杌 、 饕餮 ,投諸四裔,以禦螭魅。” 杜預 注:“螭魅,山林異氣所生,為人害者。” 陸德明 釋文:“魅,亡備切。《説文》作‘鬽’,雲:‘老精物也。鬽,或從未。’” 楊伯峻 注:“螭魅,古人幻想中之怪物能為人害者。” 晉 陸機 《挽歌詩》之二:“壽堂延螭魅,虛無自相賓。” 章炳麟 《獄中聞沉禹希見殺》詩:“螭鬽羞争焰,文章總斷魂。”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螭魅”是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山林精怪,又作“魑魅”。根據《說文解字》對“螭”的釋義:“螭,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蝼,從蟲離聲”,指代無角龍類神獸;而“魅”則被解釋為“老物精也”,特指經年累月形成的精怪《說文解字·蟲部/鬼部》。在《左傳·文公十八年》中,螭魅被描述為“山林異氣所生,為人害者”,屬于危害人類的邪祟《春秋左傳正義》。

從詞義演變來看,漢代《漢書·王莽傳》記載“敢有非井田聖制,無法惑衆者,投諸四裔,以禦魑魅”,說明其形象已從具象精怪演變為文化符號,代指需要驅逐的邪惡勢力《漢書·王莽傳》。唐代孔穎達在《五經正義》中進一步注解:“螭魅,人面獸身四足,好惑人”,賦予其具體的妖魔化形象《五經正義》。現代《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傳說中山林裡能害人的怪物”,保留其原始語義《漢語大詞典》第8冊。

網絡擴展解釋

“螭魅”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螭魅(拼音:chī mèi)指山林中害人的怪物,常比喻邪惡的鬼怪或品行不端的惡人。其中:

二、詳細解釋

  1. 神話來源
    螭魅源于古代對自然力量的想象,被認為是山川木石精氣化育的怪物,人面獸身四足,出沒于山林川澤,危害人類。
  2. 文獻記載
    《左傳·文公十八年》提到将四兇族流放至偏遠地區“以禦螭魅”,杜預注解其為“山林異氣所生,為人害者”。後世文學(如陸機、章炳麟的作品)也常用此詞喻指邪惡勢力或奸佞之人。
  3. 與“魑魅”的關系
    “螭”通“魑”,因此“螭魅”與“魑魅”同義,常與“魍魉”連用為成語“螭魅魍魉”(或“魑魅魍魉”),泛指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或壞人。

三、現代用法

如需進一步了解字形演變或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說文解字》或《左傳》相關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

豹房壩田悲泫别割不請自來捕殺步挽差次朝階城陴畜群代及堕祭反說肥肉風起水湧羔羊素絲攻殲狗盜雞啼皓腕黑褐還想回攢寄居精驢禽獸金漿舉火郡門亢爽客艘裂紋魯男落名滿天飛麻鞋民魚衲袍弄玄旗靡轍亂青春萬歲青磴青鸠跂坐去歸人彜散束神真太沖天罰題要椀茗僞廷武敏想頭憲考苋陸險魄消患效業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