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蠖伏的意思、蠖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蠖伏的解釋

如尺蠖之屈伏。比喻人不得志。 清 陳維崧 《水龍吟·壽朱緻一五十》詞:“金印由他如鬥,且逍遙藥欄紅晝。莫愁蠖伏,隻須龍卧,任呼牛走。”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蠖伏(huò fú)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形象化表達的動詞,指像尺蠖(一種昆蟲)蜷縮身體般的姿勢,常用來形容人或事物暫時隱藏、收斂的狀态。根據權威詞典及文獻記載,該詞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釋義

    指身體蜷縮如尺蠖的姿态。尺蠖行動時身體先屈後伸,因此“蠖伏”既包含蜷縮動作,又隱含蓄勢待發的狀态。例如《漢語大詞典》解釋為“形容如尺蠖之屈伏”,強調動态的收縮與潛伏特征。

  2. 引申義與文學意象

    在文學作品中,該詞常被引申為“隱忍待時”或“韬光養晦”的處世态度。清代魏秀仁《花月痕》第四回寫道:“大丈夫不蠖屈不伸,隻管蠖伏,豈是長策?”此處以蠖伏比喻暫時退避以等待時機。

  3. 生物學溯源

    “蠖”特指尺蠖科昆蟲,其爬行時身體屈伸的形态被古人觀察并抽象為行為符號。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雖未直接收錄“蠖伏”一詞,但對“蠖”的注解“尺蠖,屈伸蟲”為詞義形成提供了生物依據。

  4. 近義關聯詞

    《現代漢語詞典》将其與“蟄伏”“蜷伏”列為近義詞,但強調“蠖伏”更側重動态過程中的暫時性隱藏,區别于長期靜止的“蟄伏”。

  5. 古籍用例解析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蟲部》記載:“尺蠖……能屈能伸。”這一生物學特性被廣泛應用于哲學論述,如《周易·系辭下》中“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的辯證思維,進一步強化了“蠖伏”在中國文化中的象征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

“蠖伏”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huò fú,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用法與語境


相關擴展


權威參考

如需進一步驗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典文獻(如明代诰文、清代詞集)。

别人正在浏覽...

八卦拳北燭仙人冰槊不息差門丑誕電視連續劇疊韻短長楯矛鳄海泛級鞲緤顧恩鬼關國能好大喜功講業解閱鲸蠟嫉賢寄幸倔聱開鎮刊發快子老三老四淚零立男林薄靈氣靈辄論辯風生門賓蜜漬鬧動能聲泥鳗匹手黔巫期瓜青鵻身個譝譝樹揭束脩羊死所悚讋塔爾寺提議退撓頽缺頹志屠佐往來危慮無疵悟佛物氣孝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