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正的風尚。《後漢書·皇後紀上·和熹鄧皇後》:“不有化導,将遂陵遲,故欲褒崇聖道,以匡失俗。”
“失俗”是一個漢語詞語,以下從多個角度對其含義進行詳細解釋:
最早見于《後漢書·皇後紀》:“不有化導,将遂陵遲,故欲褒崇聖道,以匡失俗。”此處指鄧皇後試圖通過教化糾正不正之風。
部分典籍(如漢典)将其歸類為“不正的風尚”,強調對社會整體規範的偏離。現代使用中,多聚焦于個體行為失當的批評。
失俗(shī sú),意為不合時尚、不符合社會風尚。下面對該詞進行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的說明。
失俗的拆分部首是亻(人)和俞(兄弟),其中“亻”為左部,表示人,而“俞”為右部,表示兄弟。它的筆畫總共有16畫。
失俗這個詞的來源較為晦澀,根據字義和使用背景,可以理解為脫離了社會風尚的、不合時宜的表現或行為。
失俗的繁體字為「失俗」,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失俗被寫作「失倠」,表示人與人之間的斷絕。
1. 他的穿着總是與大家不一樣,顯得有點失俗。
2. 她過于隨性的言行,在傳統社會中一直被視為失俗。
失節、失禮、失宜、失察、失職。
不合時宜、不合時尚、違反潮流。
合時宜、合時尚、符合社會風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