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阖闾城的意思、阖闾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阖闾城的解釋

亦作“ 闔廬城 ”。 蘇州 的别稱。《史記·吳太伯世家》“ 吳太伯 ” 唐 張守節 正義:“ 吳 ,國號也。 太伯 居 梅裡 ,在 常州 無錫縣 東南六十裡……至二十一代孫 光 ,使 子胥 築 闔閭城 都之,今 蘇州 也。” 唐 李嘉祐 《贈别嚴士元》詩:“春風倚棹 闔閭城 ,水國春寒陰復晴。” 明 唐寅 《春日城西》詩:“衣試新裁襪試穿, 闔閭城 外暮春天。” 清 錢謙益 《夜泊浒墅關卻寄董太仆崇相》詩之二:“ 闔廬城 下雨蕭蕭,有客方舟共策 遼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阖闾城,作為漢語專有名詞,特指春秋時期吳國君主阖闾所建或所居的都城。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一、詞源與基本釋義

“阖闾”本為吳王名(?—前496年),姓姬名光,“闾”有裡門、聚居地之意。“阖闾城”即指以吳王阖闾命名的都城。據《越絕書·卷二》記載:“阖闾之時,大霸……築吳城。”其狹義指阖闾遷都後新建的王城(今江蘇無錫、常州交界處考古遺址),廣義可代指吳國統治中心。

二、曆史地理内涵

該城是春秋晚期吳國政治軍事中樞。據《吳越春秋·阖闾内傳》載:“子胥乃使相土嘗水……造築大城,周回四十七裡”,其選址兼具水系防禦與擴張戰略。考古發現印證其由子城(宮殿區)、郭城(居民區)構成雙重城垣結構,符合《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後市”的都城規制,反映了先秦城市營建思想。

三、文化符號意義

阖闾城承載吳文化精神象征。司馬遷《史記·吳太伯世家》稱阖闾“任賢使能,施恩行惠”,其城成為吳國争霸的物化标志。後世文學常以“阖闾城”借指吳地,如唐代劉禹錫《題報恩寺》中“吳王舊國水煙空,香徑無人蘭葉紅”即暗喻城池興衰。現代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列入),其遺址實證了長江下遊青銅文明發展水平。

權威參考依據:

  1. 東漢袁康《越絕書·吳地傳》對城址的原始記載
  2. 東漢趙晔《吳越春秋》詳述築城過程
  3. 考古報告《無錫阖闾城遺址考古成果》(《考古》2014年第8期)
  4. 《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卷》“阖闾城遺址”條目
  5. 國務院《關于公布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文物政發〔2008〕22號)

網絡擴展解釋

“阖闾城”是春秋時期吳國的重要都城遺址,其含義和背景需結合曆史與地理信息綜合解讀:

1.地理位置與性質

阖闾城位于今江蘇省無錫市與常州市交界處(胡埭鄉湖山村和雪堰橋鄉),現存遺址為東西向,長約1300米,寬約800米,城牆基寬約20米,殘高1-2米。考古研究表明,它最初是吳王阖闾命伍子胥修築的軍事城堡,用于防禦越國。

2.曆史背景

3.建築與功能

阖闾城由外廓、大城和小城組成,分為東、西兩城,與《越絕書》“城中有小城”的記載吻合。遺址内發現宮殿基址、兵器作坊等遺迹,印證其兼具政治與軍事功能。

4.文化價值

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研究春秋時期吳越争霸、城市規劃和軍事防禦體系的重要實證。

小結

“阖闾城”狹義指無錫-常州交界處的春秋城址,廣義在曆史文獻中偶代指蘇州。建議結合實地遺址(如阖闾城遺址博物館)和權威史籍進一步探究。

别人正在浏覽...

擺八卦陣備說辯智壁塢不渎不用裁皮倉琅層陰晨炊粗悍跌蹶短喪厄害焚化佛幡富賈負姆甘液溝灌官簿貴敬好看錢豪女菅屦近火九變十化沮梪犂塗鹵素蠻寇蠻腰沒面皮募征格男孩兒袍袴偏令偏錢洴澼箧衍清蕩輕型栖約屈起熱喘人名詩軟善上衽聖運水炮稅卡書生氣十足踏破草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貼怪投狹微陋葦子無分小家夥哮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