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筋骨。《禮記·禮運》:“故禮義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講信脩睦,而固人之肌膚之會,筋骸之束也。” 唐 元稹 《辛夷花》詩:“問君辛夷花,君言已班駁。不畏辛夷不爛開,顧我筋骸官束縛。” 宋 司馬光 《病中鮮于子駿見招不往兼呈楚正叔範堯夫》詩:“筋骸幸復常,佗時掃三徑。”參見“ 筋骨 ”。
“筋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筋骸”由“筋”(肌肉)和“骸”(骨骼)組成,字面指人體的肌肉與骨骼,引申為身體或體魄的統稱。它常用于形容人身體健壯有力,或強調身體的約束與協調性。
本義與引申義
文學與典籍中的用法
當代語境中,“筋骸”多用于書面或文學表達,日常口語較少使用。若需形容體魄強健,可結合具體語境選擇更通俗的詞彙(如“健壯”“結實”)。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典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禮記》或唐宋詩詞集。
《筋骸》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指的是人體的筋和骨骼,也可泛指人的身體和肢體。
《筋骸》這個詞的部首是“⺼”(肉部),由9個筆畫組成。
《筋骸》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醫學經典《黃帝内經》中。在這本古籍中,筋骸被用來形容人體的結構和組織。
《筋骸》的繁體字為「筋骸」。
在古代,人們對《筋骸》的表示方式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因為字形演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然而,由于無法準确得知具體的古代漢字寫法,因此現代字形仍然是我們更常見和使用的表達形式。
1. 練習瑜伽可以鍛煉身體的筋骸。
2. 他經曆了劇烈的訓練,筋骸強健,富有力量。
1. 筋疲力竭:形容身體非常疲乏,缺乏力量。
2. 骨瘦如柴:形容人體極度消瘦,沒有多餘的肉。
1. 骨肉:指血親,也可用來比喻至親的關系。
2. 筋脈:指人的血脈和筋絡。
1. 肥碩:形容人體肥胖,肌肉豐滿。
2. 松弛:形容肌肉或筋骨松懈,不緊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