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善惡的意思、善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善惡的解釋

好壞;褒貶。《楚辭·離騷》:“世幽昧以眩曜兮,孰雲察餘之善惡。” 三國 魏 李康 《運命論》:“善惡書於史冊,毀譽流於千載。” 唐 韓愈 《答劉秀才論史書》:“後之作者,在據事跡實録,則善惡自見。” 朱熹 注:“褒貶。” 宋 曾鞏 《史館申請》之三:“善惡可勸戒,是非後世當考者,書之,其細故常行,更不備書。”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五經亦隻是史,史以明善惡,示訓戒。”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善惡”是描述道德行為評判的核心概念,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定義

善惡指對行為或品質的道德區分:善代表符合道德準則的正向特質(如正直、仁慈),惡則指違背道德的負面特質(如邪惡、自私)。在佛學中,善被定義為“順益此世他世”的行為,惡則是“違損此世他世”的舉動。

二、起源與發展

  1. 儒家思想:最早系統化提出善惡觀,強調通過道德修養區分善惡,如《論語》中“見賢思齊”的實踐标準。
  2. 佛學體系:天台宗将善惡分為六類,包括人天之善、體順之善等層次,認為善惡需貫穿現世與來世。
  3. 文字溯源:甲骨文“善”字由“羊”與“言”組成,象征吉祥言語;“惡”字原指内心抵觸,後引申為不良行為。

三、應用場景

四、現代視角

當代倫理學提出多維理解:情感主義認為善惡與情感反應相關,文化相對主義強調不同社會标準的差異。例如,某些文化中的傳統習俗可能在其他語境下被視為善惡交織。

擴展思考

善惡界限可能隨時代變遷模糊化,如法律未明确定義的灰色地帶行為。佛學“無記”概念(非善非惡的中性狀态)為此提供了哲學參照。

網絡擴展解釋二

善惡

善惡是一個有着複雜含義的詞彙,涉及到道德與倫理等方面的概念。拆分部首和筆畫方面,"善"字的部首是"口",共有9畫;"惡"字的部首是"心",共有8畫。

關于這個詞的來源,它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文字裡,最古老的記錄出自《尚書》一書。在古代文字演變過程中,這個詞的寫法出現了一些變化。在繁體字中,"善"字的寫法為「善」,"惡"字的寫法為「惡」。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也有所不同。據古籍記載,古時候的"善"字寫作「單」,也有一種寫作「禅」的形式。而"惡"字的古代寫法為「惡」,形狀與現代稍有差異。

以下是一些關于"善惡"的例句:

  1. 做人應該懂得區分善惡。
  2. 善惡的界定因人而異。
  3. 他為人處世一向以善惡為準繩。

與"善惡"相關的組詞包括:善良、善心、惡劣、惡意等。

近義詞方面,可以使用的詞有:好壞、是非、正邪等。

反義詞方面,與"善"相反的詞是"惡";與"惡"相反的詞是"善"。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