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壞;褒貶。《楚辭·離騷》:“世幽昧以眩曜兮,孰雲察餘之善惡。” 三國 魏 李康 《運命論》:“善惡書於史冊,毀譽流於千載。” 唐 韓愈 《答劉秀才論史書》:“後之作者,在據事跡實録,則善惡自見。” 朱熹 注:“褒貶。” 宋 曾鞏 《史館申請》之三:“善惡可勸戒,是非後世當考者,書之,其細故常行,更不備書。”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五經亦隻是史,史以明善惡,示訓戒。”
“善惡”的漢語詞典釋義
“善惡”是由“善”與“惡”構成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涉及道德判斷中的對立範疇。以下從詞義、用法及文化内涵三方面展開解釋:
單字釋義
複合詞“善惡”
二者合用時,指代倫理範疇中對立的行為或品質,常用于讨論道德标準。《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将其概括為“善與惡的統稱”,強調道德判斷的二元性,例如《禮記·大學》中“如惡惡臭,如好好色”即體現對善惡的直覺區分。
文化内涵與經典引用
在儒家經典中,“善惡”與“仁”“義”緊密關聯。《論語·裡仁》提到“苟志于仁矣,無惡也”,主張以“仁”為準則判别善惡。道家則提出“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道德經》),揭示善惡的相對性。
參考資料
“善惡”是描述道德行為評判的核心概念,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善惡指對行為或品質的道德區分:善代表符合道德準則的正向特質(如正直、仁慈),惡則指違背道德的負面特質(如邪惡、自私)。在佛學中,善被定義為“順益此世他世”的行為,惡則是“違損此世他世”的舉動。
當代倫理學提出多維理解:情感主義認為善惡與情感反應相關,文化相對主義強調不同社會标準的差異。例如,某些文化中的傳統習俗可能在其他語境下被視為善惡交織。
善惡界限可能隨時代變遷模糊化,如法律未明确定義的灰色地帶行為。佛學“無記”概念(非善非惡的中性狀态)為此提供了哲學參照。
矮垛垛愛口識羞編纂标子兵械撥調暢想承歡膝下出家入道蹙逼翠襟鹾賈醋性達地知根底數蹲苗愕窒鳳凰蛻蜂窩煤寒漪合詞黑土荷葉杯黃桦弓戽鬥戢景激進派金钺寄莊具獄困獘勞身焦思離别裡居率法梅花屋主眉癖門杖木槽楩梓平伏平心持正棄常竊起情盡橋入閣登壇睿孝三帀上鈎上京舍舊謀新聖恩深情底理釋難霜露之感肅邁太廟騰拿團委沃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