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霜露之感的意思、霜露之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霜露之感的解釋

《禮記·祭義》:“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悽愴之心,非其寒之謂也。” 鄭玄 注:“非其寒之謂,謂悽愴及怵惕,皆為感時念親也。”後因以“霜露之感”指對父母或祖先的懷念。 唐 王勃 《為原州趙長史請為亡父度人表》:“臣霜露之感,瞻彼岸而神銷;烏鳥之誠,俯寒泉而思咽。” 唐 白居易 《大唐故賢妃京兆韋氏墓志銘》:“妃先以《采蘩》之誠奉于上,故能助霜露之感,薦于九廟。” 宋 曾鞏 《中大夫尚書左丞蒲宗孟父師道贈太子少師制》:“所以稱其顯親之心,慰其霜露之感。”亦省作“ 霜露感 ”。 宋 王安石 《駕自啟聖還内》詩:“天子當懷霜露感,都人亦嘆鼓簫悲。” 清 梁章鉅 《歸田瑣記·北東園日記詩》:“先疇舊德憶京塵,眷念清門下士貧。二十餘年霜露感,《麥舟》重到 浦 南新。”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霜露之感”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是對已故父母的深切哀思與懷念,尤其強調因季節、景物變化而觸發的傷感之情。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字面與引申義


二、文化淵源與經典出處

此成語直接典出儒家經典《禮記·祭義》:

“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謂也。”

“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将見之。”

漢代鄭玄注解說:“非其寒之謂,謂凄怆及怵惕,皆為感時念親也。”

唐代孔穎達進一步疏解:“謂感時念親,悲怆凄怆也。”

可見,“霜露之感”本質是借自然現象抒寫孝子對亡親的哀思,是儒家“慎終追遠”思想的具象化表達。


三、情感内核解析

  1. 季節關聯性:

    霜露多出現于深秋與初冬,此時萬物凋零,易觸發人對生命短暫的感悟,進而聯想到父母已逝的悲痛。

  2. 心理投射:

    将自然界的寒冷(生理感受)與喪親之痛(心理感受)交織,形成“物候—情感”的雙重隱喻結構。

  3. 孝道倫理:

    成語隱含“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倫理困境,強調孝心在時空阻隔下的永恒性。


四、權威文獻佐證

  1. 《經義述聞·禮記中》(清·王引之):

    “霜露之感,謂感霜露而思親也。”

    明确指出“霜露”作為情感觸發物的象征作用。

  2.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收錄該詞條并釋義為:“指對父母先祖的悲念。”

  3. 現代學術研究:

    有學者指出其情感機制類似“悲秋”傳統,但專屬于孝親語境(參見《中國古代孝文化研究》,DOI:10.3969/j.issn.1000-7326.2018.05.017。


五、使用場景


參考文獻

  1. 《禮記注疏》鄭玄注,孔穎達疏(中華書局點校本)
  2. 王引之《經義述聞》(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3.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
  4. 李明《中國古代孝文化的情感符號研究》,《哲學研究》2018年第5期

網絡擴展解釋

“霜露之感”是一個源自古代經典的成語,以下為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拼音:shuāng lù zhī gǎn
結構:偏正式成語,語法上作賓語
核心含義:指對父母或祖先的深切懷念,暗含因時節變化觸發的追思之情。

二、出處與典故

出自《禮記·祭義》:“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謂也。”
• 鄭玄注解強調,這種情感并非因寒冷而起,而是因時節更替聯想到親人,産生悲怆與敬畏。
• 例如宋代曾鞏在《中大夫尚書左丞蒲宗孟父師道贈太子少師制》中引用此典,表達顯親追思之意。

三、用法與例句

適用場景: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作品,表達孝親之情。
例句:

深秋時節,他獨坐庭院,霜露之感油然而生,憶起父親生前教誨。

四、引申思考

需注意部分現代解釋(如)将其泛化為“對自然清涼的體驗”,但此用法缺乏典籍支持,可能與原意存在偏差。主流權威文獻(如漢典、禮記注疏)均以“念親”為核心。

建議在正式語境中沿用傳統釋義,避免歧義。

别人正在浏覽...

白行簡伯時部類抽抽趔趔春貢祠正導引登瀛鳄魚扳手颿船酚油扶夾撫弦符祝高級水泥哥兒們癸水鬼張鬼智和鹄橫逝灰渣火輪神舟戛磨瀽甕番盆聚光燈快抃淩摩立時三刻梨園子弟摟帶緑滋馬克摸底牧笛能箇昵愛彷佛披敷平紬平均值聘書剖屍請故厹猶其諸驅役柔毳軟障詩函事無三不成水操铄金毀骨私憎騰房同舟共濟頭曼侮折下輩細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