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纂的意思、編纂的詳細解釋
編纂的解釋
[compile] 編輯,撰述
編纂詞典
十年,始有事略之編纂。——孫文《黃化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詳細解釋
(1).猶編輯。編寫纂集。 唐 白居易 《河南元公墓志銘》:“觀其述作編纂之旨,豈止於文章刀筆哉?”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五:“其樞密院事涉機密,亦令本院編纂,至月終送史館。” 清 俞樾 《<茶香室叢鈔>序》:“遇罕見罕聞之事,必以小紙録出之。積歲餘,得千有餘事,不忍焚棄,編纂成書。” 孫犁 《秀露集·關于紀昀的通信》:“他編纂的書,不叫《四庫備要》,叫《四庫全書》。”
(2).用以稱編纂職務。 曹亞伯 《武昌日知會之破案》:“己酉, 張君 在 上海 廣學會任編纂,兼辦《大同報》。”
詞語分解
- 編的解釋 編 (編) ā 用細條或帶形的東西交叉組織起來:編結。編織。編紮。 按一定的原則、規則或次序來組織或排列:編排。編目(編制目錄或指已編成的目錄)。編次。編年。編訂。編配。編碼。 把材料加以適當的組織排
- 纂的解釋 纂 ǎ 搜集材料編書:纂修(.編纂,亦指做這方面工作的人;.繼承并加強修養、治理)。纂繡(編織和刺繡)。纂輯。編纂。 古代指紅色或彩色絲帶。 婦女梳在頭後邊的發髻:纂兒。 古同“缵”,繼承。 筆畫數
網絡擴展解釋
“編纂”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biān zuǎn(注意“纂”不讀zuàn或zhuàn)。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指對大量現有資料進行系統性整理、編輯和彙總,形成書籍或文獻的過程,尤其適用于詞典、百科全書等大型著作。
詞義結構
- 編:指整理、編排的行為。
- 纂:強調将材料整合成系統的成果。兩字均為動詞,體現整理與成書兩個階段。
核心特點
- 資料基礎:基于現成材料,不強調原創性内容;
- 系統性:需遵循特定規則,如體例、分類等;
- 規模性:多用于大型著作(如《現代漢語詞典》編纂);
- 團隊協作:通常需多人合作完成。
與“編撰”的區别
對比項 |
編纂 |
編撰 |
側重點 |
整理現有資料 |
融入個人觀點或創作 |
成果性質 |
系統性彙編(如百科全書) |
原創性著作(如學術論文) |
資料量 |
資料多、篇幅大 |
資料相對較少 |
示例 |
《大百科全書》編纂 |
學者撰寫研究專著 |
曆史與應用
- 古代用例:唐代白居易曾用“編纂”描述文獻整理(《河南元公墓志銘》);
- 現代場景:常見于詞典修訂、檔案彙編等專業領域。
如需進一步了解發音或具體案例,可參考普通話測試資料或文獻編纂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二
編纂(biān zhuǎn)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編輯整理、編輯修改。下面來解析編纂的部首和筆畫,以及其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同時也會介紹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等相關内容。
部首和筆畫拆分:
編字的部首是纟(纟為“紅”字的部首),字的總筆畫數為十一畫。
來源和繁體:
編字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原本為纟(紅)與扁的合體,表示織布時紅色線經過扁的網目。而在繁體字中,編則保持了原本的結構和形态。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編字的寫法稍有不同。在篆書中,編字的形狀更加簡化,纟被寫成一根橫線,與扁形成“冫+丿”的組合,字形上更加扁平。而在隸書中,編字則更加趨于方正,筆畫結構更為規整。
例句:
1. 我們需要一個經驗豐富的編輯來編纂這本書。
2. 這部電影的編纂工作非常精細,節奏把握得恰到好處。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編輯、編撰、編輯、編寫。
近義詞:整理、編輯、修改、排版。
反義詞:散亂、雜亂。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有其他問題,還可以繼續提問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