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善恶的意思、善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善恶的解释

好坏;褒贬。《楚辞·离骚》:“世幽昧以眩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恶。” 三国 魏 李康 《运命论》:“善恶书於史册,毁誉流於千载。” 唐 韩愈 《答刘秀才论史书》:“后之作者,在据事跡实録,则善恶自见。” 朱熹 注:“褒贬。” 宋 曾巩 《史馆申请》之三:“善恶可劝戒,是非后世当考者,书之,其细故常行,更不备书。”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五经亦只是史,史以明善恶,示训戒。”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善恶”的汉语词典释义

“善恶”是由“善”与“恶”构成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涉及道德判断中的对立范畴。以下从词义、用法及文化内涵三方面展开解释:

  1. 单字释义

    • 善:本义为“吉祥、美好”,《说文解字》释为“吉也,与義、美同意”,引申为善良、善行。《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定义为“心地仁爱,品质淳厚”,如“善举”“与人为善”。
    • 恶:初义指“罪过、丑陋”,《说文解字》称“过也”,后衍生为坏的行为或品质。《汉语大字典》(第二版)解释为“凶暴、不良”,如“恶习”“疾恶如仇”。
  2. 复合词“善恶”

    二者合用时,指代伦理范畴中对立的行为或品质,常用于讨论道德标准。《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将其概括为“善与恶的统称”,强调道德判断的二元性,例如《礼记·大学》中“如恶恶臭,如好好色”即体现对善恶的直觉区分。

  3. 文化内涵与经典引用

    在儒家经典中,“善恶”与“仁”“义”紧密关联。《论语·里仁》提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主张以“仁”为准则判别善恶。道家则提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道德经》),揭示善恶的相对性。

参考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善恶”是描述道德行为评判的核心概念,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一、基本定义

善恶指对行为或品质的道德区分:善代表符合道德准则的正向特质(如正直、仁慈),恶则指违背道德的负面特质(如邪恶、自私)。在佛学中,善被定义为“顺益此世他世”的行为,恶则是“违损此世他世”的举动。

二、起源与发展

  1. 儒家思想:最早系统化提出善恶观,强调通过道德修养区分善恶,如《论语》中“见贤思齐”的实践标准。
  2. 佛学体系:天台宗将善恶分为六类,包括人天之善、体顺之善等层次,认为善恶需贯穿现世与来世。
  3. 文字溯源:甲骨文“善”字由“羊”与“言”组成,象征吉祥言语;“恶”字原指内心抵触,后引申为不良行为。

三、应用场景

四、现代视角

当代伦理学提出多维理解:情感主义认为善恶与情感反应相关,文化相对主义强调不同社会标准的差异。例如,某些文化中的传统习俗可能在其他语境下被视为善恶交织。

扩展思考

善恶界限可能随时代变迁模糊化,如法律未明确定义的灰色地带行为。佛学“无记”概念(非善非恶的中性状态)为此提供了哲学参照。

别人正在浏览...

北衙边报鬓根不乾不浄猜摩草庐三顾朝议斥莫祷颂点剁法本风俗习惯膏唇贩舌高老头果成过知含粝河浜合宜贱奴轿马轿行极荐精爽空拳白手圹兆老女归宗连四陵丘美厚明珠生蚌密斯纳胯挪腰千金买赋怯劣庆慰氍毹柔温三复斯言赏附摄照收捕授精顺运说古话书体四空素影搯摸搯擗讨帐蹪蹈讬宿外材王霸枉费心力枉酷顽宂小节夜蟹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