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書·蘇武傳》:“且單于信汝,便決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鬥兩主,觀禍敗。”
“平心持正”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拼音:píng xīn chí zhèng
含義:指主持公正,不偏不倚,保持客觀中立的态度。
源自東漢班固《漢書·蘇武傳》中的記載:
“且單于信女,使決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鬥兩主,觀禍敗。”
此處強調蘇武批評對方未能公正裁決,反而挑撥矛盾。
“汝不能平心持正,反欲借此挑釁,觀禍敗!”(蔡東蕃《前漢演義》第七十五回)
該成語常用于描述法官、仲裁者等角色需具備的公正品質,也可引申至日常事務中要求客觀判斷的場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書》原文或權威詞典釋義。
《平心持正》是一個常用的成語,意思是保持心态平和、保持态度公正。它由三個字組成,分别是“平”、“心”和“持正”。
以下是對每個字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1. “平”字,拆分部首是“幹”,共有5畫。
2. “心”字,拆分部首是“心”,共有4畫。
3. “持正”中,“持”字的拆分部首是“手”,共有9畫;“正”字的拆分部首是“止”,共有5畫。
作為一個成語,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人們注重修身養性,追求内外的和諧平衡,所以提出了“平心持正”這個概念。
對于繁體字,成語《平心持正》的寫法是相同的。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成語《平心持正》的字形略有不同。例如,“平”字的古體字形是“並”,“心”字的古體字形是“忄”,“持”字的古體字形是“時”,“正”字的古體字形是“止”。這些古體字形體現了古代漢字的演變和書寫的曆史特點。
以下是幾個使用《平心持正》成語的例句:
1. 他在處理紛争時,總能保持平心持正的态度。
2. 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我們要學會平心持正地應對。
3. 作為一名法官,他一直堅持平心持正地審判每一個案件。
除了成語《平心持正》,還可以通過組詞來表達類似的意思,例如:“平心靜氣”、“持之以恒”等。
與《平心持正》意思相似的成語有:“公正無私”、“心平氣和”等。
反義詞是指意思相反的詞,與《平心持正》反義的詞可能是一些負面的詞,例如:“偏見”、“主觀”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