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戽鬥的意思、戽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戽鬥的解釋

[bailing bucket] 形狀似鬥,用于汲水灌田的老式農具

詳細解釋

一種取水灌田用的舊式農具。用竹篾、藤條等編成。略似鬥,兩邊有繩,使用時兩人對站,拉繩汲水。亦有中間裝把供一人使用的。 宋 陸遊 《喜雨》詩:“水車罷踏戽鬥藏,家家買酒歌時康。” 明 徐光啟 《農政全書》卷十七:“戽鬥,挹水器也……凡水岸稍下,不容置車,當旱之際,乃用戽鬥。控以雙綆,兩人挈之,抒水上岸,以溉田稼。” 清 李鬥 《揚州畫舫錄·虹橋錄下》:“﹝龍船﹞順流而折,謂‘打招’。一招水如濺珠,中置戽鬥戽水。”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戽鬥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闡述:


一、基本釋義

戽鬥(hù dǒu)指一種傳統農用灌溉工具,由柳條、竹篾或木闆制成,形狀似鬥,兩側系有長繩。使用時兩人對立協作,雙手拉繩使鬥舀水,用于從低處河道、水塘向高處農田提水灌溉。該工具在缺乏機械動力的古代農業社會中廣泛應用,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


二、結構與功能特性

  1. 材質與形制

    傳統戽鬥多采用輕便耐水的材質(如竹木),鬥身呈梯形容器,口寬底窄,容量約5-10升。兩側繩索長度需根據提水高度調整,操作時依靠人力協調發力。

  2. 操作原理

    使用者通過同步拉動繩索,利用慣性将水“甩”至高處田壟。其效率受限于人力與地形,適用于小規模農田,常見于江南丘陵地帶。


三、方言與文化延伸

在閩南語等方言中,“戽鬥”亦形容人下巴向前突出的面部特征(俗稱“地包天”),此用法源于戽鬥器具前傾的造型類比,屬民間形象化表達。


四、曆史文獻佐證

明代《農政全書·水利》載:“戽鬥者,挹水器也……以柳為筐,系繩于鬥,兩人對揖而汲之”,印證其作為農業水利工具的核心功能。


五、現代意義與遺存

隨着水泵普及,戽鬥已退出日常農業生産,但作為農耕文化遺産,仍見于民俗博物館(如中國農業博物館館藏)及傳統農事體驗活動中,象征人與自然協作的生存智慧。


參考資料來源: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2. 《中國農具發展史》中國農業出版社
  3. 《江南傳統農耕技術考》農業考古期刊
  4. 《閩南方言大詞典》福建人民出版社
  5. 徐光啟《農政全書》明代農學典籍
  6. 中國農業博物館實物館藏記錄

網絡擴展解釋

“戽鬥”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釋:

一、農具定義
戽鬥是中國傳統灌溉農具,主要用于低水位區域的汲水灌溉。其結構特點包括:

  1. 材質與形态:多用竹篾、藤條或柳條編織成鬥狀容器,兩側系長繩(部分版本中間裝木柄供單人操作)。
  2. 使用方式:兩人對站拉繩協同汲水,或單人持柄舀水,適用于水岸較低、無法安置水車的場景。
  3. 曆史記載:最早可追溯至元代,《王桢農書》描述其為“挹水器”,北方起源後逐漸傳入南方(注:該來源權威性較低,需謹慎參考)。

二、引申含義
在方言或非正式語境中,戽鬥被借喻形容下颚前突的面部特征(俗稱“地包天”),如台灣藝人陳為民的下巴形态常被舉例。該用法帶有口語化色彩,非專業醫學術語。


補充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百家姓寶傳奔叛别拗鼻嘎兒鬓組不亞常産麤奘吊贈蹀跶疊聯地方色彩東讴遁秦椟韫放教飛橋風谏格不住隔靴抓癢狗仗官勢棺材穣子光纜故侯瓜鬼磷馘截黃旗化緣回歸線賈貿監房今夫決裂坤牛兩角丱兩階論酬梅柳千頃牌齊民侵蔽輕碧卿相冗辭上主燒餅捎關打節笙詩受天之祜思治阘懦鯈鯈鐵藓聽淫韡袴委武無噍類肖像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