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論語·為政》:“ 子遊 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子夏 問孝。子曰:‘色難。’” 朱熹 集注:“色難,謂事親之際,惟色為難也。”一說,謂承順父母顔色。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德行》:“ 王長豫 為人謹順,事親盡色養之孝。”《舊唐書·裴漼傳》:“ 漼 色養劬勞,十數年不求仕進。” 明 李贽 《複士龍悲二母吟》:“近聞此孫不愛讀書,稍失色養於二大母。”
(2). 何晏 集解引 包鹹 曰:“色難者,謂承順父母顔色乃為難也。”後因稱人子和顔悅色奉養父母或承順父母顔色為“色養”。
“色養”是一個源自儒家經典的詞彙,其含義主要與孝道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詞源與基本含義 “色養”出自《論語·為政》中子夏問孝的典故。孔子提出“色難”,強調侍奉父母時保持和悅态度的重要性。朱熹注解為“事親之際,惟色為難”,指子女需發自内心地恭敬,而非僅滿足物質需求。
具體釋義
常見誤區 部分現代解釋(如)誤将“色養”理解為通過美色滿足感官需求,這屬于望文生義的錯誤解讀,與古籍原意相悖,需注意區分。
文化價值 該詞體現了儒家“孝悌”思想中情感與行為并重的倫理觀,強調孝道不僅是物質供養,更需情感投入,對中華傳統家庭倫理影響深遠。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曆代注釋,可參考《論語集解》《朱子語類》等文獻。
“色養”這個詞是在中文語境中使用的,它的意思是指通過某種方式來修養、培養自己的個性、氣質或品味。下面我們将進一步解析這個詞,包括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形式、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等。
“色養”這個詞由“色”和“養”兩個字組成。其中,“色”的部首為“色”,它包含有7個筆畫;“養”的部首為“兒”,它由兩個筆畫構成。
“色養”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它是由《論語》一書中的一句話“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演化而來的。在這句話中,“文”指的是文化修養,“友”指的是友誼,“仁”則代表人文關懷與道德修養。逐漸地,“色養”被引申為一個更廣泛的概念,即強調通過修養、培養自己來提高個人品味和品質。
在繁體中文中,這個詞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色養”。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些許差異。不過,“色養”這個詞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與現代相同,沒有明顯的變化。
以下是一些使用“色養”這個詞的例句:
1. 他經常參加各種講座和學術活動,是一個注重色養的人。
2. 在這個電視劇中,女主角的色養非常出衆,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 這家咖啡店不僅提供美味的咖啡,還注重店内的裝修和氛圍,營造出一種高雅的色養。
有一些與“色養”相關的詞語,可以拓展我們對這個概念的理解:
1. 組詞:文化養生、氣質養成、品味培養
2. 近義詞:修身養性、修養、修齊治平
3. 反義詞:放縱、堕落、頹廢
通過以上的解析,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色養”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形式、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等相關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