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不獲命的意思、不獲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不獲命的解釋

(1).婉辭。得不到同意。《禮記·雜記上》:“寡君命使臣某,毋敢視賓客,是以固辭。固辭不獲命,敢不敬從。”《孔子家語·弟子行》:“ 賜 也辭不獲命,以所見者對矣!” 唐 劉禹錫 《代京兆李尹答于襄州書》之二:“既一辭不獲命,又學淺不堪往復,敢不敬從。”

(2).不得已。《左傳·昭公二十年》:“主人曰:‘君若惠顧先君之好,照臨敝邑,鎮撫其社稷,則有宗祧在。’乃止。 衛侯 固請見之。不獲命,以其良馬見,為未緻使故也。” 楊伯峻 注:“ 公孫青 不得已,以己之良馬為見 衛侯 之禮。”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不獲命”為古漢語中的謙敬用語,其核心含義指向在特定語境下未能獲得尊長或上級的明确指令。該詞由否定副詞“不”、動詞“獲”及名詞“命”構成複合結構,常見于先秦文獻與後世仿古文體,現代漢語中已屬罕見用法。

從構詞解析,“不”表否定;“獲”本義為獵得(《說文解字》釋作“獵所獲也”),引申為取得、得到;“命”指命令、指示(《爾雅》注“命,告也”)。三字連用特指在禮儀性場合,因未接獲尊者明确答複而采取權宜行動的狀态,多用于外交辭令或公文往來中的自謙表述。

典型用例可見《左傳·成公二年》:“晉侯使韓穿來言汶陽之田,季文子如晉,不獲命。”此處“不獲命”指魯國使臣季文子未能獲得晉國關于領土問題的明确答複。類似用法在《周禮》《儀禮》等典籍中亦有體現,多與朝聘、會盟等古代禮儀活動相關聯。

現代語言實踐中,“不獲命”主要作為仿古修辭手段出現在特定文體中。其語義功能已從實際交際轉化為文化意象載體,多用于強調傳統禮制中的等級關系與謙卑态度。

網絡擴展解釋

“不獲命”是一個古代漢語中的婉辭,主要用于表達兩種含義:

一、基本解釋

  1. 婉辭,得不到同意
    指在推辭或請求時未獲得對方的準許或認可。例如:

    • 《禮記·雜記上》記載使者推辭未果,最終隻能遵從:“固辭不獲命,敢不敬從。”
    • 《孔子家語·弟子行》中子貢辭謝未獲同意:“賜也辭不獲命,以所見對矣!”
  2. 不得已
    表示因情勢所迫而不得不采取行動。例如:

    • 《左傳·昭公二十年》中公孫青因未獲明确指示,隻能以良馬為禮:“不獲命,以其良馬見。”

二、使用場景與補充說明

建議結合古籍原文理解具體用法,避免混淆字面直譯(如“未獲命令”)與實際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安好抱恨終天保禳逼齒嬖姬不景氣蠶薄纏賬扯後腿舂常愁眉鎖眼除孝大易登基敦害額山仿古方式芳音覆蕩扶贊後擁前呼花營胡耉惠悟護前假藉堅苦健舞景表阙翦開陽老成煉達了望軍列缺流連忘反露居謾正馬史名辯弭頭盤饤偏食訖箓虬蓋秋胡戲申停深重折消飾垢掩疵施為四境歲星擡炮頹廢派吞沒哇喇哇喇香花銷貨犀弓